当广西的湿热海风,撞上新疆西北戈壁的风沙,一场关于坚守与青春的故事,在西北边境线悄然开场。7月24至26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疆门虎子”实践团,带着八桂大地的热忱,一头扎进大美新疆,将壮乡风情带到西北边陲,与当地群众共享多元民族文化;走进“西北边陲第一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185兵团,在戍边故事里读懂兵团精神的分量。
实践团成员合影
共绘一个同心鼓,指尖上的祝福相传
色彩飞扬,铜鼓映现。7月24日,实践团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开展“疆门虎子勇担当,籽聚同心绘锦疆”民族文化课。
实践团成员与当地孩子们共同制作铜鼓模型
课堂上,实践团成员讲解了壮族绣球的吉祥寓意和铜鼓的纹样故事,与孩子们共同制作壮族铜鼓模型,感受非遗文化魅力。一笔一画间皆是孩子们对壮族文化的探索兴趣,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种子在欢声笑语中悄然发芽。课堂最后,一曲壮族民歌响起,实践团成员与孩子们的歌声交融,串联桂疆两地,让跨越山海的文化共鸣,悄然流淌、深深扎根。
实践团成员同当地孩子们学习壮族民歌
共戍一段边境线,行走的家国课堂
185兵团是位于中哈边境的一线团场,边境线长达85.4公里,被誉为“西北边境第一团”。7月25日,实践团探寻西北戍边将士们的足迹,先后走访军武哨所、抗洪守土纪念馆和西北边境第一连纪念馆。蜿蜒绵长的边境线上,每一步都踩着兵团人的坚守。
实践团参观西北边境第一连纪念馆
在抗洪守土纪念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185兵团韩老师指着泛黄的照片:“98年发洪水,兵团人手拉手筑成人墙,庄稼淹了、房子没了,可界河不能动!”亲身走进这段可歌可泣的边境故事,一代代戍边人“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当卫士”的坚守响彻每一位民师学子的内心。这堂行走在国境线上的“戍边思政课”,让青年学子们真切懂得:国土的每一寸安稳,都渗透着坚守的力量。
实践团参观抗洪守土纪念馆
共舞一场篝火宴,民族文化的韵律交融
夕阳渐现,篝火升起。7月26日,实践团带着广西壮族的民俗文化走进新疆阿勒泰市蒙克牧场,在西北边陲传递青年学子的青春热诚。
实践团成员表演舞蹈
实践团成员跟着当地群众在优美的旋律中舞动,群众也跟着实践团随着规律的咚咚声跳起竹竿。实践团与当地群众在篝火旁共舞,手拉手围成的圈越来越大,犹如同心圆。“舞蹈不用翻译,快乐能直接传染!”一位哈萨克族的小姑娘珠帕尔兴奋的说道,实践团成员也纷纷表示:"通过最朴素的歌舞交流,我们真切体会到各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也感受到中华文化血脉相连的深厚根基。
实践团成员与观众共跳竹竿舞
疆桂两地群众共跳民族舞蹈、同唱民族歌谣,在互动中加深了对彼此文化的理解。火能取暖,歌舞能连心,这把火照亮的,是共同的文化根脉。正如"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情谊,在这片美丽的草原上生生不息。
实践团成员与观众共跳篝火
这场跨越千里的“民族团结课”,不仅是一次文化的碰撞,更是一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每一份坚守都值得致敬,每一次交融都充满力量。青春的足迹留在西北边境,民族团结的种子,也在每个人的心中悄然发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薛春秀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