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30日讯(通讯员 李鑫峰 报道)为响应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近日,武昌理工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智能之光”志愿服务队走进湖北黄梅艺术剧院,与资深黄梅戏演绎人员深入交流。
作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自清代嘉庆年间形成以来,以淳朴流畅的唱腔、清新自然的表演打动了无数观众,《天仙配》《女驸马》等经典剧目更让其在全国乃至海外都享有盛誉。此次实践中,双方围绕黄梅戏普通话唱腔与当地方言唱腔的现状及区别展开探讨,为传统戏曲与语言推广的融合寻找新思路。
交流中,黄梅戏演员们结合多年舞台经验,详细介绍了方言唱腔的独特魅力。“黄梅戏的根在方言里,它的唱腔本就与当地方言的语调起伏、咬字轻重天然契合。”剧院老师以经典唱段为例,“比如《天仙配》里‘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用黄梅方言唱出来,那种婉转的韵味和生活气息,是其他语言难以替代的;还有‘呀嗬依嗬呀’这类衬词,更是方言赋予的独特表达,能直接勾连起观众的乡土记忆。”
而关于普通话唱腔的发展,双方也展开了热烈讨论。剧院老师提到,近年来为让这门传统艺术走向更广阔的舞台,部分新编剧目尝试用普通话演唱,“这能让非方言区的观众更快理解剧情,但也面临挑战——黄梅戏的声腔分为主腔、花腔、三腔,如何在转换语言时保留这些独特韵味,避免‘字正腔不圆’,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的问题。”志愿服务队成员则结合自身专业,提出可通过语音分析技术,对比两种唱腔的声韵特点,为唱腔创新提供数据参考。
此次实践活动,不仅让“智能之光”志愿服务队成员直观感受到黄梅戏中语言与艺术的深度融合,更启发了大家对“推普”与“文化传承”关系的思考。服务队队长李鑫峰表示:“推广普通话不是否定方言,而是要找到两者的平衡点,让黄梅戏既能守住乡土魂,又能唱出新时代的声音。”(完)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阙月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