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广东省委“百千万工程”号召,全力推动非遗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绽放光彩,广东财经大学潮韵吴塑实践团于 7 月 23 日奔赴潮州市浮洋镇大吴村,开展为期一周的实践调研。团队以“非遗保护与创新发展”为主题,以“数字 + 创意”双驱赋能非遗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为实践方向,综合运用实地走访、深度访谈、创意实践等多种方式,全方位、深层次地探索大吴泥塑的传承新路径。
实地走访,感受泥塑的文化底蕴与价值
7月23日,广东财经大学潮韵吴塑实践团一行走访潮州大吴泥塑博物馆并和大吴村吴维清先生、吴宏城先生等泥塑技艺传承人深入交流,亲身领略这项古老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
(实践团访谈泥塑传承人吴宏城先生 陈景伊 摄)
大吴泥塑传承近八百年,深深植根于潮汕地区的民俗活动中,多以潮剧故事与民间传说为题材,也不乏作品用来记录重大事件,被称为中国泥彩塑的活化石,无论是记录“游神”、“出花园”等民俗场景的摆件,还是栩栩如生的潮剧人物木偶头,都直观反映了潮汕人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与审美情趣,成为承载潮汕文化记忆和研究潮汕民俗文化的的重要载体,成为维系地域文化传承的坚实情感纽带。
(大吴泥塑博物馆展览作品之一 陈景伊 摄)
亲手捏塑,体验泥塑制作的艰辛与匠心
借助博物馆提供的泥塑体验平台,队员们化身“泥塑学徒”,跟随传承人沉浸式体验泥塑工艺制作过程,真切体会到“一塑一世界,一捏一匠心”的坚守的不易。
(实践团成员体验泥塑制作 杨哲 摄)
在制作醒狮头的过程中,大家无一例外地遇到了一个难题——捏好的泥块突然裂开了,在塑形阶段就遭遇了挫折,更别提烧制后的效果了。经过传承人的耐心讲解,成员们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因为天气太过干燥,泥块中的水分散失得太快。而制作舞狮头的泥块较大,解决这个问题只需用水将裂开的地方轻轻打湿即可。
这让实践团成员们回想起手艺人吴维清先生在介绍《汲水》作品时提到的情景:在烧制这幅作品时,人们汲水的担上连接桶的绳子极易断裂,捏塑了众多人物,但最后烧制成功的只有作品中的这几个。通过这次亲身体验,成员们深刻体会到了泥塑制作的不易与匠人的艰辛。
(实践团成员制作醒狮头 陈景伊 洪铭希 摄) (吴维清先生作品《汲水》 陈景伊 摄)
深入调研,了解泥塑背后的孤独与伤痛
“大吴泥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国家级’的名头下,藏着实实在在的难处。” 大吴村村委书记的话语里,带着对非遗现状的清醒认知。在与村委书记的座谈中,我们了解到大吴泥塑面临着销路单一、市场萎靡、传承断代等核心困境。
(实践团成员访谈大吴村村委书记 杨哲 摄)
针对大吴泥塑传承与发展的难题,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队伍策划"千古吴塑永相传,万古潮韵永流芳"主题实践,一场传统与创新的碰撞就此展开。
创意满满,谱写泥塑未来的发展新篇章
面对大吴泥塑传承发展的现实困境,团队充分利用微信视频号、抖音等自媒体平台,双向互动,趣味推广;同时设计专属IP与冰箱贴、明信片、侨批记忆泥塑等特色文创产品,推动大吴泥塑走进年轻群体的日常生活。
(实践团成员设计的文创产品)
此外,顺应大数据时代发展潮流,搭建线上AI数字体验平台——“潮小塑”,用科技手段保存和传播每一段泥土记忆。
(专属AI智能体二维码及团队成员与智能体的互动)
从触摸陶土的温润到剖析传承的痛点,从创意迸发的火花到数字落地的实践,潮韵吴塑实践团以“调研为根、创新为叶”,为大吴泥塑梳理出“坚守传承+创新表达+数字传播”的新路径。接下来,团队将持续优化文创矩阵、拓展推广渠道、升级数字平台,让这门穿越八百年的泥塑艺术,在“百千万工程”的春风里,以更鲜活的姿态走进现代生活,让千年匠心在青春守护中生生不息!
(团队在大吴泥塑博物馆与潘幼芬馆长合影 吴艾洁 摄)
撰文 | 洪铭希 林洁楠 施铧浣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