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0日,杭州萧山颐乐养老院的活动室里,苍劲有力的歌声吸引了杭州师范大学基础医学院学生会组建的"心心相连,乐龄医伴"实践团队的注意。90岁高龄的陈汉范爷爷正用略带沙哑的嗓音,唱着他自创的抗美援朝纪念歌曲。这首饱含深情的战歌,开启了一场穿越七十载的青春对话。
"三个感谢"背后的从军路
"我能穿上这身军装,要记三个'感谢'。"陈爷爷伸出布满皱纹的手指,向团队成员们娓娓道来。第一个感谢竟是对"带引号的日本鬼子"——当年日军侵占萧山时,他两个妹妹惨遭杀害,全家被迫逃难的经历,让15岁的少年早早立下报国之志。"第二个要感谢杭高的爱国传统,当时我们学校参军比例特别高。"说着,他颤巍巍地从袋子里拿出一张报纸,"第三个感谢我父亲,写了封同意我参军的家书,鼓励支持我去当兵。这封家书我已经捐赠给博物馆。"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采访陈汉范爷爷
一副手套见证战友情深
陈爷爷从携带的袋子里取出一双褪色泛黄的军用棉手套向我们介绍:"入朝那天,班长把这副手套硬塞给我,说'小鬼,朝鲜可比杭州冷多了'…"老人摩挲着手套上早已磨破的指套,陷入回忆。
老照片里的青春与荣光
拿出一张张泛黄的相片纸,年轻的陈汉范与战友们在坑道口的合影赫然眼前。"这是我们的'土专家',"爷爷指着照片中戴眼镜的战士,骄傲地说,"他后来研发的坦克零部件,为国家省下百万外汇!"相册里还夹着《人民日报》剪报,记载着他们部队严守纪律的事迹:"朝鲜老乡都说,中国兵宁可自己挨饿,也不拿群众一个苹果。"
图为陈汉范爷爷展示的实物史料
"现在医疗水平,真是天翻地覆啊"
当同学们问及对现代医疗发展的看法时,陈爷爷的眼睛顿时亮了起来。"我们那时候,有个X光机就是大医院了。现在不用抽血就能查血糖,手机点点就能问诊,这是我们国家进步的体现啊!"说着,陈爷爷突然正色道:"但凡事要向前看。医疗技术发展这么快,你们年轻人更要珍惜学习机会。当年我们靠土办法都能搞发明,现在条件这么好,更要为国家争光!希望你们能用新技术,让老百姓看病不再难,做到为人民服务。"
阳光透过玻璃窗,为老人珍藏的军功章镀上金边,坦克模型也闪闪发亮。队长蒋佳东在实践日记中写道:"陈爷爷用三个感谢诠释了家国大义,用一副手套见证了战友情深,用一生坚守演绎了共产党员的初心。而他对医疗进步的感慨,更让我们深感肩上责任重大。"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蒋佳东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