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音桑植,民歌悠扬——记我们的非遗传承初体验!

发布时间:2025-07-31 17:5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成雨晏   阅读 1.1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7月10日,湖南文理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武陵霓裳·桑植寻音”先行队满怀期待,转战第二学习地!这一次,让我们跟随桑植民歌的代表性传承人谷彩华老师,真正走进了桑植民歌的瑰丽世界,开启了一场沉浸式的非遗传承之旅!

初探韵律,山歌回响

学习之旅在谷老师温暖又极具穿透力的歌声中拉开序幕。第一天,我们聚焦于桑植民歌的经典之作——《棒棒锤在岩头上》。没有复杂的乐理先行,谷老师采用了最质朴也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口传心授”。她唱一句,我们紧跟着学一句。那独特的方言吐字、婉转悠扬的旋律、以及歌词中描绘的劳动生活场景,瞬间将我们带入了湘西的山水之间。看似简单的“棒棒锤”,要唱出那份山野的粗犷、生活的诙谐与民歌特有的韵味,可着实需要下功夫模仿和体会。房间里回荡着略显生涩但热情十足的跟唱声,谷老师耐心细致地为我们纠正着每一个发音和音调。

情深意长,盛装而歌

经过第一天的“开嗓”和基础磨合,第二天我们迎来了更丰富的学习内容。谷老师带领我们浸润在两首情感色彩各异的桑植民歌中:

《马桑树儿搭灯台》 :这首被誉为“桑植版梁祝”的经典情歌,旋律优美动人,情感真挚深沉。谷老师深情演绎,将那份坚贞不渝、缠绵悱恻的离别与相思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我们跟随着老师的歌声,学习如何用声音传递那份刻骨的柔情与淡淡的忧伤。

《三根丝线三尺长》 :这首歌则展现了桑植民歌的另一种风情——轻快、活泼,充满生活气息和巧妙的比喻。歌词以“丝线”起兴,表达了姑娘的聪慧和对情郎的试探心意。学习这首时,节奏感更强,谷老师引导我们唱出那份俏皮和灵动,课堂气氛也随之更加轻松愉快。

最令人惊喜的文化体验在课堂尾声绽放——谷老师为我们准备了精美的白族传统服饰!当色彩斑斓的刺绣上衣和飘逸的围裙穿戴整齐,我们瞬间化身为歌中的主角。在谷老师的带领下,身着盛装的我们再次唱响《马桑树儿搭灯台》和《三根丝线三尺长》,华服上的银饰随着歌声轻轻摇曳,衣襟间的彩线仿佛与旋律交织共舞。这份跨越民族的仪式感,让我们对武陵山区"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文化交融有了切肤的体会,歌声也因这身承载着历史的衣裳而愈发醇厚动人。

短短几天,从《棒棒锤在岩头上》的劳动号子风韵,到《马桑树儿搭灯台》的深情缱绻,再到《三根丝线三尺长》的活泼机巧,我们仿佛经历了一场声音的穿越,深深沉醉于桑植民歌的独特魅力之中。谷彩华老师不仅传授了歌曲本身,更是在点滴细节中传递着桑植民歌的文化底蕴和情感密码。身着红色志愿服务队服的我们,既接受了传统文化熏陶,也为非遗传承注入了青春活力,充分展现了湖南文理学院音乐舞蹈学院通过"院地合作"推进艺术人才培养、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成果。( 通讯员:吴馨瑶 潘一凡 成雨晏 )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成雨晏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6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