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牵手海浪花” 志愿服务队走进聊城市阳谷县,接连开展四场“海洋素养提升”主题教育活动。从黄河文化到海洋科技,服务队以多元形式为当地青少年搭建起探索海洋的平台,让知识在互动体验中扎根生长。
7 月 27 日,“黄河探秘 —— 探索不一样的黄河” 活动率先开启。主讲老师孔艺霏借助图文资料,系统讲解黄河从青藏高原发源至汇入渤海绵延5464 公里的地理脉络。“黄河不仅是自然河流,更是中华文明的核心象征。” 她结合仰韶、马家窑等文化遗址,阐释黄河孕育中华文明的基础性作用,剖析 “母亲河” 的生态、文化与国家认同意义。聚焦聊城段治理,孔艺霏以 “大曲村的改革” 为例,通过影像对比展示该村从风沙肆虐到生态优美的蜕变,让青少年直观感受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孔艺霏老师引导青少年展示作品 尚一卓摄
活动中,“孩子眼中的黄河” 主题绘画成为情感纽带。国学馆内,同学们用彩笔勾勒心中的母亲河:有同学画上增多的水鸟,称 “爷爷说现在黄河边鸟越来越多了”;有同学用渐变橙色表现落日,用果蔬园呈现大曲村风貌。稚嫩的笔触与真诚的解说,生动呈现出阳谷青少年对黄河的独特认知。孔艺霏表示,活动旨在引导青少年践行生态文明思想,强化守护母亲河的担当。
7 月 28 日,阳谷县图书馆内,宋兵伟老师以 “桥梁建筑师” 项目拉开活动序幕。同学们用吸管搭建黄河大桥模型并测试承重,在动手实践中感受工程魅力。随后,虹吸模型制作引出 “南水北调穿黄工程”—— 这一南水北调中线的关键工程,既实现跨河调水,又能在丰水期为黄河补水。宋兵伟通过 “没有这项工程,北方孩子会面临什么” 的提问引发思考,并现场演示倒虹吸现象,让同学们感受工程背后的科学智慧。
青少年搭建桥梁模型 尚一卓摄
DIY 生态瓶制作环节,同学们按 “铺沙土、栽植物、浇清水、封瓶盖” 步骤打造迷你生态系统。老师讲解植物与水的依存关系及养护要点,让生态平衡理念具象化。活动尾声,“聊城治沙带来了什么” 的讨论中,孩子们纷纷说出 “环境变美了”“学会合作了” 等感悟,环保与协作意识悄然扎根。
7 月 29 日,服务队为留守儿童打造黄河与运河文化之旅。一段壮阔的黄河视频让孩子们沉浸式感受母亲河气势,队员们化身 “导游”,结合图片解析黄河上中下游风貌,“河段猜猜看” 游戏深化认知。随后,京杭大运河航拍视频展开,主讲老师郭秀智讲述其开凿史与规模,对比黄河与运河的功能差异,特别融入当地运河和穿黄工程故事,让孩子们触摸 “身边的水利智慧”。
郭秀智老师给青少年上课 张方琛摄
手工环节里,郭秀智指导孩子们用彩泥捏制黄河及入海地貌模型。队员们时而引导构思,时而协助塑形,让奇思妙想化为手中作品。“黄河水入海模拟实验” 更成亮点:清水与蓝色盐水碰撞、泥沙水与盐水交融的过程,将自然奇观搬进活动室,孩子们在观察中轻松理解科学原理。
7 月 30 日,“海洋科技探索” 活动以《海底总动员》动画开篇。管莹莹老师展示海洋生物与矿产资源,引发 “如何探索海洋” 的热烈讨论。聚焦 “潜水器”,她通过 “小蚂蚁挤洞” 类比解析密度,挤压塑料瓶演示压力,结合游泳圈体验阐释浮力,让抽象物理概念变得可感。
实验环节中,“桔子的救生圈” 展现密度对浮沉的影响;“鸡蛋潜水” 印证液体密度与浮力的正相关;“自制潜水艇” 模拟深海探测装置原理。志愿者还延伸介绍 “蛟龙号” 七千米下潜能力及中国深潜技术成就,培育青少年民族自豪感。活动尾声,一名同学直言 “科学有趣,愿成为科学家”,道出了对知识的向往。
合照 张方琛摄
四场活动虽各有侧重,却共同以 “玩中学” 的方式,为阳谷青少年串联起黄河文化与海洋科技的知识脉络。“牵手海浪花” 志愿服务队用专业与热情,让文化自信与科学精神在孩子们心中悄然生长。
撰文 | 郝静文 陈孝迅 吴梦佳 张方琛
图片 | 尚一卓 张方琛
审核 | 李凌骁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斯羽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