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耒阳市正源学校的一间教室内,一枚小灯泡在初中生小谢亲手连接的电路中骤然亮起,“亮了!我们成功了!”孩子们兴奋地喊道。这一声欢呼,源自华中科技大学“中国芯”科技支教实践队在正源学校开设的科普课堂。
▲图为实践队员全体成员合影
7月8日起,来自华科大集成电路学院的12名实践队成员走进正源学校,开展了为期1周的科技支教活动。把精心准备的科学家精神宣讲课、科学启蒙课、趣味实验课带进课堂,为正源学子,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开展科普教育,累计覆盖学生近千人次。
该校留守儿童比例高,学生们对前沿科技知识充满好奇。队员们出发前便下定决心,这次实践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激发兴趣,点燃梦想。
科普课堂上,“龙芯之母”黄令仪为国产芯片事业鞠躬尽瘁的感人事迹,让课堂瞬间安静,孩子们眼中满是敬佩;华科大英雄校友、时代楷模黄群为保护国家某重点实验平台壮烈牺牲的崇高精神,深深触动了孩子们的家国情怀;集成电路从“沙”到“芯”的神奇旅程、悄然改变生活的人工智能技术,打开了孩子们望向未来科技的窗口。
▲图为实践队成员正在讲解黄群精神
实践队带来的电路实验箱、电磁铁等器材刚一亮相,就引起了学生们的浓厚兴趣。当亲手搭建的电路让电动机成功转起,当自制的电磁铁稳稳吸起回形针,当手摇发电机点亮发光二极管,教室里的欢呼声和一张张兴奋的笑脸,是对实践价值最生动的诠释。“以前我只是知道有这个现象,而现在它真的发生在我的眼前了!”一位学生在课后问卷上记录下自己的收获。
▲图为实践队成员指导学生做趣味实验
更深的触动,来自一份融合了科技与温情的特殊礼物——“AI梦想照”。实践队运用人工智能图像生成技术,为孩子们精心制作了一张张站在理想大学、身着学位服的“AI梦想照”。当他们拿到“现在”与“未来”的对比图、附有队员们个性寄语的相片时,惊喜的笑容在脸上绽放。“照片拍得特别好!看着照片里‘未来的自己’,感觉目标一下子清晰了!”学生小谷仔细收好照片,脸上露出坚定的神情。这份礼物,意在用看得见的未来,激励他们走好脚下的每一步。
▲图为学生拿着“AI梦想照”合影留念
课后,意犹未尽的孩子们将队员们团团围住,发出提问:“学长,集成电路大概包括哪些内容呢?”“图灵测试到底是如何判断的?”面对这些关于学业、专业和未来的好奇,“大哥哥大姐姐”们结合自身经历耐心解答。
“希望学长学姐们以后多来几次,我们真的很需要这种课程”,孩子们的眼中闪烁着求知的光芒,这颗由华科大“芯”青年带来的火种,点亮了眼前小小的灯泡,更照亮了一条通往广阔科学世界的希望之路——这条路,需要知识、需要实验、需要对孩子们每一份好奇的守护,更需要一代代人的接力,让这簇“芯”火在传承中生生不息。
据悉,正源学校现有在校生1.5万人,农村学生占90%,留守儿童超1万人。此次“中国芯”科技支教实践队把目光聚焦农村留守儿童,努力促进高校资源向中小学下沉,力争实现“大中小”科普衔接、思政一体、育人协同。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鸿毅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