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日讯(通讯员 马常福)近日,北京科技大学酉良茶韵黔尝乡村振兴社会实践团走进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乌东村,开启了一场以“探寻茶文化”为主题的为期一周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成员们通过实地调研、与当地负责人面对面交流、亲身体验茶文化的等形式活动之旅,深入了解这个传统村落的发展现状,在茶香氤氲中不仅触摸到了传统茶文化的深厚底蕴,更收获了关于乡村振兴的别样的成长感悟与青年担当的深刻思考。
▲图为村中央的议事长廊
乌东村坐落于群山之间,保留着浓郁的苗族文化特色,房屋依山而建,青石板路蜿蜒曲折,银饰锻造、蜡染等非遗技艺在这里代代相传。实践团成员们首先被这里的传统文化魅力所吸引,通过与当地非遗传承人交流,亲眼见证了茶叶从采摘到杀青包装的全过程,感受到传统技艺中蕴含的匠心与智慧。而在深入调研中,实践团也发现了乌东村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新变化。村里依托生态优势发展起了林下经济,种植的乌东茶、自己酿制的乌东酒等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闲置的老木屋被改造成特色民宿,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体验乡村生活。传统村落没有困守过去,而是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这种平衡让成员们看到了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图为小队直播场景
一、走进茶园深处,触摸自然与匠心的交响
乌东村的清晨,总是被茶园的薄雾与茶香唤醒。实践团成员们踏着露水走进茶园,只见层层叠叠的茶树顺着山势铺展,队员们们正背着竹篓生疏地采摘,“采茶要捏紧芽头向上提,不能掐,不然会影响茶叶的香气。”雷东村的杨磊书记一边示范,一边向大家讲述采茶的诀窍。 在杨书记的指导下,成员们尝试着采摘茶叶,看似简单的动作,实际操作起来却颇有难度。通过亲身体验,成员们不仅体会到了茶农的辛劳,更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有了更真切的感悟。
▲图为杨村长向小队队长胡安琪传授采茶技巧
之后,实践团来到村里的传统制茶茶坊,观摩阿婆制作乌东村特色的手工茶。摊青、杀青、揉捻、烘焙……十余道工序全凭手工完成,每一步都考验着匠人的经验与耐心。“杀青的火候要恰到好处,揉捻的力度要均匀,这样茶叶才能既有香气又有回甘。”阿婆一边演示揉捻的手法,一边向大家讲解其中的门道。成员们围在一旁仔细观察,不时提问记录,仿佛在与千年的茶文化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图为小队队员学习炒茶过程场景
二、对话乡村振兴,感受茶文化的时代活力
除了探寻传统茶文化,实践团还将目光投向了乌东村茶产业的发展现状。在与村支书的座谈中,大家了解到,近年来乌东村依托当地优质的茶叶资源,打造了“农户+电商”的模式,不仅让手工茶走出了大山,还通过发展茶文化旅游,带动了村民增收。“以前茶叶卖不上价,现在不一样了,靠着电商平台,我们的茶叶能卖到全国各地。”村支书指出。实践团成员们还走访了村集体经济负责人的村长袁主任,听他们讲述作为一个广东人来贵州工作的原因,以及让传统茶叶焕发新活力的故事。结合北京科技大学的学科优势,实践团针对乌东村的实际需求开展了多项服务活动。在与村两委座谈时,成员们了解到村里的农产品存在品牌推广不足的问题,便发挥新媒体运营特长,通过拍摄短视频发布到抖音、微博和小红书等平台,制作推送发布公众号等,帮助他们更好地展示当地的优质特产。
▲图为村委委员与酉良茶韵黔尝小队会议场景
茶文化不仅是老祖宗留下的技艺,还能成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成员们纷纷表示,乌东村的实践让他们看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发展结合的无限可能,也让大家对“乡村振兴需要青年力量”有了更具体的理解。
三、实践出真知,收获不止于茶香
一周的实践结束后,实践团成员们纷纷表示收获满满。从最初面对乡村调研时的手足无措,到后来能熟练与村民沟通交流;从对乡村振兴的理论认知,到亲眼见证自己努力后的变化,大家在实践中深化了对社会的理解。
▲图为小队成员杨伟伦采茶场景
以前在课本中学到的‘乡村振兴’是抽象的概念,来到乌东村才发现,它藏在村民增收的笑容里,藏在通村公路的延伸中,藏在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上。”这次实践揭示,青年学子不仅要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把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在服务社会中实现青春价值。”来乌东村的日子让北科大的学子们近距离观察了乡村振兴的实践成果,更让他们在服务基层的过程中增强了社会责任感。未来,实践团将整理调研成果,形成切实可行的建议反馈给当地,用实际行动为乡村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图为酉良茶韵黔尝小队与村委委员合影
此次北科大实践团的乌东村之行,既是一次对茶文化的探寻之旅,也是一场关于成长与责任的修行。在这片充满茶香的土地上,成员们不仅收获了知识与感悟,更找到了青年一代与传统文化、与乡村发展之间的深刻联结——而这份联结,终将在未来的日子里,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马常福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