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31日讯(通讯员 黄宏伟、李浩然、王德艳、刘先福、耿建兴)7月12日,伴着洱海吹来的一缕清风,云南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暑期三下乡实践团一行14人抵达大理市古生村,正式拉开为期一周的沉浸式思政实践与科技服务序幕。本次实践以“赓续红色血脉、服务乡村振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通过田野调查、非遗体验、科技展演、红色教育几大板块,让机电青年把论文写在苍洱大地上,把脚印留在白族老乡心坎里。
▲图为进入古生村图片
实践伊始,团队聚焦农业现代化发展。7月13日上午,实践团队来到洱源县河矣江村进行实地调研。在那里,资深农业工作者张老师向实践团队详细介绍了当地农业发展的现状与成就。当被问及农业机械化水平时,张老师肯定地表示:“是的,我们这里在耕种、管理、收获等主要环节,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作业。”张老师的介绍让学子们直观感受到科技对提升高原特色农业生产力的强大支撑作用。
当日下午,实践团走进历史文化名镇——喜洲古镇,开启了一场生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课。在当地匠人的引领和讲解下,实践团队参观了甲马版画、寓意吉祥的瓦猫、蓝白相间的扎染、栩栩如生的泥塑以及温暖质朴的羊毛毡等代表性白族手工艺。在“手作工坊”,更是亲身体验了古法造纸工艺。从纸浆调制、抄纸成型到初步晾干,亲手完成了承载着古老智慧的手工纸。 这些扎根于乡土的文化瑰宝,是民族自信的重要源泉,值得我们用心去保护和传承。
▲图为体验验非遗造纸照片
7月14日上午,实践团队来到洱海保护的重要科研基地——古生村科技小院进行学习交流。在这里,驻点的农科学长学姐们分享了他们扎根乡土、服务洱海保护与乡村振兴的生动故事。交流中,学长学姐坦言,初到古生村时,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村民的不信任。“入户调研被婉拒、技术推广遇冷是常有的事,”一位研究生回忆道。然而,困难没有让他们退缩。“转变的关键在于真诚沟通和务实行动,”他们介绍,“在村委和当地政府的桥梁作用下,我们不断加强与村民的交流,更重要的是,通过日复一日风雨无阻的洱海水质监测工作,通过耐心推广切实有效的生态种植技术,让村民亲眼看到了我们的付出和成效,信任才逐渐建立起来。”学长学姐们还详细介绍了他们如何构建起覆盖全流域的“六纵七横”监测网络,精准解析农业面源污染来源,并探索绿色种植模式助力洱海水质改善的科技实践。这群将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把论文写在洱海湖畔的青年,其“自找苦吃”的奉献精神和科研报国的情怀,深深感染了实践团队。
▲图为科技小院学长讲解照片
7月14日下午,实践团队将学院科技创新成果带到风景如画的洱海生态廊道旁,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普展示活动。3D打印机、太阳能驱动小车、智能物流搬运机器人甫一亮相,便吸引了众多当地村民和游客驻足围观。队员们热情地担任起讲解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公众阐释设备的工作原理、技术亮点及其在智能生产、绿色能源、智慧物流等领域的应用前景。活动现场,3D打印机成为当之无愧的“明星”。随着打印喷头精准移动,一个个精巧的玩具模型在众人期待的目光中缓缓成型,引发了孩子们阵阵惊叹与欢呼。实践团队将现场打印出的小玩具作为科普礼物赠送给孩子们,这些凝聚着智慧与趣味的科技结晶,在孩子们心中悄然播下了探索科学、热爱创新的种子。看到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好奇光芒和兴奋劲儿,实践团队真切感受到了科技普及的意义和价值,那就是激发下一代对未来的无限想象。
▲图为科技展示照片
为期一周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圆满落幕。实践团队深入古生村及周边地区,在河矣江村的田野里触摸现代农业的强劲脉动,在喜洲古镇的作坊中感悟千年非遗的匠心传承,在古生科技小院的坚守里学习科技报国的青春担当,在洱海之畔的科普互动中播撒创新梦想的种子,在周保中将军的丰碑前筑牢信仰之基。此次实践活动,是机电学子将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将青春梦想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的生动写照,充分展现了新时代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促进民族团结、建设美丽中国的责任与情怀。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宏伟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