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讯(通讯员 苏畅)近日,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张聃⽼师带领22级油画班完成河南山西14天深度考察,行程覆盖大同、太原、平遥、洛阳等9个城市,重点调研云冈石窟、悬空寺、晋祠、龙门石窟等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冈石窟:千年佛国的艺术瑰宝
作为本次考察的首站,云冈石窟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第20窟的露天大佛庄严雄伟,第5窟的彩绘保存完好,特别是第9窟的仿木构窟檐,其斗拱结构与《营造法式》记载的北魏官式建筑高度吻合。考古专家还在部分洞窟发现了早期修复痕迹,为研究石窟保护史提供了新线索。
大同博物馆:北魏文明的缩影
馆藏文物完整展现了大同作为北魏都城时的盛况,特别是司马金龙墓出土的漆屏风,展现了南北朝时期高超的工艺水平。
华严寺:辽金建筑的典范
大雄宝殿采用减柱法建造,内部空间开阔,殿内明代壁画保存完好,展现了佛教艺术的独特魅力。
悬空寺:悬崖上的建筑奇迹
这座建在恒山峭壁上的木构建筑,仅靠27根横梁支撑。建筑专家通过三维扫描确认,其独特的榫卯结构和"铁犁木"材质使其具备抵抗8级地震的能力。
应县木塔:世界最高的木塔
这座67米高的木塔历经千年风雨和多次地震仍屹立不倒,其精妙的斗拱结构令专家赞叹不已。
山西省博物院:三晋文化的宝库
馆藏的晋侯鸟尊、侯马盟书等珍贵文物,系统展示了山西从史前到明清的辉煌历史。
双林寺:彩塑艺术的殿堂
寺内2000余尊明代彩塑造型生动,突破了传统佛教造像的规范。
镇国寺:五代建筑的活化石
万佛殿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之一,其建筑风格保留了唐代遗风,是研究早期建筑的重要实例。
王家大院:民间故宫的典范
这座清代民居建筑群规模宏大,砖雕、木雕、石雕工艺精湛,展现了晋商鼎盛时期的建筑艺术。
小西天:悬塑艺术的巅峰
大雄宝殿内数百尊悬塑飞天布满梁架壁间,金箔历经400年仍熠熠生辉。
龙门石窟:石刻艺术的宝库
奉先寺卢舍那大佛庄严慈祥,展现了盛唐时期雕塑艺术的巅峰水准,令人叹为观止。
晋祠
北宋建筑艺术的活化石在太原晋祠,团队重点考察了建于北宋天圣年间的圣母殿。
学生感悟
付同学谈到:14天的行程像一场穿越千年的时空旅行。山西省博物院的青铜器让我看到商周先民对"礼"的具象化表达,饕餮纹中藏着对自然的敬畏;王家大院的砖雕则把"耕读传家"的价值观刻进了建筑肌理。特别在洛阳博物馆,从夏商周到汉唐的文物序列,直观展现了中原文明的连续性。当我在龙门石窟看到残缺的佛像时,突然理解到历史既是辉煌也是伤痕。这些实物比任何教科书都更有说服力——文化自信就藏在祖先留下的每一道刻痕里。
李同学谈到:这次考察彻底改变了我对"传统"二字的认知。在应县木塔前,这座不用一颗钉子的辽代建筑,用榫卯结构诠释了什么是"工匠精神";小西天的悬塑群像则把佛教宇宙观变成可视化的艺术奇观。最难忘的是晋祠的周柏,三千年的古树与建筑共生,让我想到"天人合一"的哲学。晚上在洛邑古城看到汉服游客与古建筑合影时,突然意识到:真正的文化传承不是复古表演,而是让传统活在当代人的审美与生活中。
教师总结
本次晋豫古建考察不仅是一次文化之旅,更是一次生动的历史课堂。通过实地走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深刻体会到:每一处古建筑都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基因。这些历经千年风雨依然屹立的建筑瑰宝,不仅向我们展示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更传递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希望这次考察的成果能够唤起更多人对文物保护的重视,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永续传承,继续讲述中国故事。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徐越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