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31日讯 (通讯员:范晓宇 刘传沛 孙琪) 近日,山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齐韵·拾光”社会实践团走进淄博,以“文化地标探访+企业社区调研”的联动模式,开展“触摸古韵,探索新途”主题社会实践。团队先后走访齐文化博物馆、蹴鞠博物馆、稷下学宫文展馆等地,并深入当地文化企业、社区进行考察,通过实地探访、科技体验、座谈交流、调研献策等多元形式,沉浸式挖掘齐文化内涵,探索传承新路径。
稷下寻踪,品韵齐风。在三大文化地标中,团队成员循着历史脉络触摸齐文化肌理:齐文化博物馆内,紫铜浮雕《海岱齐风》勾勒出齐地文明的壮阔画卷,青铜器上的饕餮纹路与兵器铭文,无声诉说着齐国“兵甲之盛”的兴盛轨迹;蹴鞠博物馆里,从战国皮鞠到宋代彩鞠的实物展品串联起这项古老运动的演变史,队员们拿起复原鞠球,在互动区尝试“筑球”射门、“白打”颠球等古法技艺,在肢体体验中理解这项运动背后的礼仪与竞技精神;稷下学宫文展馆的“百家争鸣”展区,通过场景复原与声光电结合,重现了孟子论“仁政”、荀子讲“礼法”的学术盛景,队员们在思想碰撞的沉浸式氛围中,体悟齐文化“兼容并蓄”的精神内核。
科技赋魂,古韵新生。在齐文化博物馆的数字化展区,前沿技术让千年文脉焕发新活力:队员们戴上VR设备“穿越”至齐国都城,在虚拟市井中看“临淄三百闾”的繁华,随“稷下先生”参与朝堂辩论;机器狗讲解员带着团队穿梭展厅,精准播报文物背景并实时回应提问,让参观更具互动性。这种“传统文物+现代科技”的融合模式,也在后续走访的文化企业中得到延伸——在专注齐文化IP开发的企业车间,队员们看到3D打印的蹴鞠模型、融入“和而不同”思想的文创设计,直观感受到传统文化产业化的创新路径。
走访调研,译传齐韵。团队将实践触角延伸至社区与一线:在街道文化驿站,与居民座谈收集对“齐文化进社区”的需求建议,整理出“增设双语文化角”“开展亲子研学营”等10余项可行方案;拜访蹴鞠非遗传承人时,详细记录桑皮纸制鞠的7道工序,针对“非遗技艺年轻化传播”提出短视频脚本设计思路。作为外语专业学生,成员们尤为注重文化传播的精准性:在博物馆对照展品标注“社稷”“蹴鞠”等术语的权威译法,在企业调研时协助打磨文创产品的英文介绍,力求在保留“齐韵”特质的同时,让外文表达更贴合国际受众认知习惯。“我们希望用专业能力搭建桥梁,让齐文化既扎根本土,也能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团队负责人说。
从文化地标中的历史回响,到企业车间的创新实践,再到社区里的民生期待,此次实践让“齐韵·拾光”团队深刻体会到:传统文化的传承,既要守住“古韵”根脉,更要找到与现代生活对话的“新途”。未来,团队将持续梳理实践成果,把调研中形成的传播方案、文创建议转化为具体行动,以青年之力让齐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在守正中开新。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