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情怀,产业新篇:螺岗镇乡村振兴纪实

发布时间:2025-07-29 23:4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区敏怡 洪樱丹 谢娴   阅读 2.2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怀揣青春热忱,践行使命担当。2025年7月,广东培正学院“萌芽”社会实践服务队深入肇庆广宁螺岗镇开展乡村振兴专题调研。服务队重点走访了当地特色农业项目——夜兰花种植基地与砂仁种植基地,通过实地考察、座谈交流等方式,系统调研了特色农业在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中的实践路径与发展模式。此次调研是服务队贯彻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实践,旨在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夜兰花基地:生态与产业共舞

东方红村夜兰花种植基地在戴健先生和李俊东书记的带领下,紧抓“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政策机遇,走出了一条特色农业助力乡村振兴的创新之路。脱贫攻坚期间,基地创新采用“以农带农”模式,成功带动50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家门口就业。如今,通过与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稳定订单合作,并积极推进实体门店建设,一条完整的产销一体化产业链正在形成。

▲图为队员们采摘夜兰花

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始终是基地建设的鲜明底色。从最初通过轮种百香果盘活荒地,到如今引入肇庆公司专业管理,采用水肥一体化等绿色种植技术,基地始终坚守着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的初心。目前,基地不仅与北方公司建立了稳定的销售渠道,实体门店建设也在稳步推进,为村民增收开辟了多元化途径。然而,资金投入不足和专业技术人才短缺等问题,仍是制约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现实挑战。

▲图为队员们与书记交流

广东培正学院“萌芽”实践队在调研中,既见证了夜兰花田的蓬勃生机,也感受到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从科学种植到产销衔接,每个环节都凝聚着乡村振兴的智慧。未来,基地将通过延伸产业链、探索农旅融合等举措,让这朵"致富花"绽放更大光彩。

▲图为队员学习采摘夜兰花

砂仁种植基地:军徽闪耀田野间

基地创始人梁昌健介绍

在广宁县的青山绿水间,一位退伍军人用二十载光阴书写着“退役不褪志”的动人篇章。梁昌健,1965年出生于螺岗镇螺源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82年参军成为部队卫生员,这段军旅生涯为他的人生注入了永不褪色的忠诚与坚韧。退役返乡后,他考取执业证书担任村医,用十余年时光守护乡亲健康,药箱里装的不仅是药品,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乡土情怀。

这位永不言弃的奋斗者曾先后尝试砂糖桔种植和猪羊养殖,面对资金链断裂、非洲猪瘟等重重考验,他始终保持着军人特有的斗志。2016年,梁昌健成立广宁县栋梁种养专业合作社,将目光投向砂仁种植产业。从最初的60亩试验田发展到如今300余亩规模化基地,他将军队的标准化管理融入农业生产,建立严格的质量管控体系,带动周边50余户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图为老师、队员与梁昌健夫妇交流基地产品

“一村一品”政策的春风让这个退伍军人的创业梦想加速绽放。梁昌健深耕砂仁种植,将部队锤炼的坚韧融入产业,建规模化基地带动致富,开设网店、拓宽加工业务,创造就业岗位,让村民家门口增收,还积极参与退役军人事务,诠释“退伍不褪色”,以行动点亮乡村致富路。

▲图为梁昌健老板与退伍军人合照

广东培正学院"萌芽"社会实践服务队在调研中深切感受到:在这片砂仁飘香的土地上,梁昌健正以军人特有的执行力践行着"先富带后富"的承诺。当他向学生们展示砂仁种植的标准化管理流程时,那本记录详实的生产日志与田间整齐划一的种植区,正无声诉说着一名老兵对乡村振兴事业的执着与热忱。

▲图为老师、队员们与退役军人、志愿者大合照

实践总结

夜兰花基地以生态农业为根,延伸出产销融合的产业脉络;砂仁基地在退伍军人引领下,铺就了富民强村的振兴之路。二者如同螺岗镇产业振兴的双生花,一端深扎生态沃土,一端紧系乡土情怀。乡村振兴从无捷径,这些实践或许只是原野上的点点星火,却正积蓄着“产业兴、乡村美”的燎原之势。当更多希望的种子在田间地头生根发芽,那幅产业蓬勃、家园如画的振兴图景,终将在青山绿水间绵延舒展。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区敏怡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74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