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30日讯(通讯员 卢睿喆)带着周至县教育调研的余温,7月22日,西安外国语大学“星昱九洲“暑期实践调研团队抵达西安雁塔区杜城街道联盟新城社区,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童眼识AI”之旅。在社区晁主任的支持下,团队精心准备的“儿童人工智能认知与应用课堂”如期进行。面对陆续走进会议室、眼中闪烁着好奇光芒的孩子们,特别是那个像极了儿时自己、不断抛出各种AI问题的“小胖墩”,团队每个人都知道,这不仅仅是一次知识传递,更是为孩子们播下认识人工智能种子的宝贵契机。课堂伊始,《超能陆战队》里的大白,便引领孩子们踏上了探索人工智能究竟是“何方神圣”的奇妙旅程。
一、你好,大白!——初探AI“全面朋友”
孩子们的目光紧紧追随着屏幕上的大白。在主讲老师的引导下,大家仔细观察着这位“医疗伴侣”的一举一动,踊跃回答预先设置的问题。“它很温柔!”“它会照顾人!”“它能飞,能扫描!”孩子们七嘴八舌,课堂气氛瞬间活跃起来。老师适时引导:“大家看,大白是不是像一个能力特别强的朋友?”孩子们纷纷点头。老师总结道:“所以,大家可以把大白这样的AI,看作是第一位朋友——一位十分全面的朋友,能帮大家做很多事情。”
二、情感密码:AI解不开的人心之锁
课程的第二章,画风一转,从未来科技穿越到古典文学。当《红楼梦》中林黛玉与贾宝玉斗气的经典片段播放时,孩子们看得津津有味,不时发出会心的笑声。“大家看林黛玉生气时什么样?”老师提问。孩子们敏锐地捕捉到细节:“她说贾宝玉是呆雁!”“她把手帕摔过去了!”“她还给了宝玉一个白眼!”老师顺势引导大家体会人物细腻的情感表达。紧接着,老师展示了人工智能生成的“生气”描述。两相对比,效果立现AI的文字虽然提到了“皱眉”、“提高音量”等词汇,却显得空洞刻板,缺乏林黛玉那种活灵活现、层次丰富的情绪张力。“大家感受到了吗?AI能说出生气,但它真的懂生气、能像我们一样表达出生动的生气吗?”孩子们摇头。老师由此引出AI的第二重身份:“所以,这位朋友虽然强大,但它无法真正理解感情。”
三、独立思考:对抗AI依赖的终极武器
进入关键的第三章,课堂播放了《机器人总动员》中人类过度依赖机器人的片段。画面中臃肿、慵懒、失去活力的人类形象引发了孩子们的热议。“他们太懒了!”“都胖得站不起来了!”一个特别积极、频频举手回答问题的男孩也大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老师进一步追问:“除了变胖变懒,还有什么更严重的后果呢?”在引导下,孩子们发现了更多细节:“他们穿的衣服都一样!”“他们好像都不会自己玩了!”老师总结道:“是的,过度依赖AI,就像电影里那样,会让我们逐渐丧失独立思考和创造力,甚至忘记生活的美好。因此,面对这位强大的朋友,我们必须需要警惕和思考!”
四、三重定义,豁然开朗:对于AI最后的思考
在课程的最后一章“最后的思考”环节,老师抛出了核心问题:“那么,对你而言,人工智能到底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使用它呢?”孩子们给出了天马行空的答案。老师并未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带着大家回顾了前三章的PPT关键词。当“需要警惕和思考的朋友”、“无法真正理解感情的朋友”、“十分全面的朋友”这三条定义再次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时,孩子们脸上露出了恍然大悟的神情。“原来答案早就藏在课堂里了!”老师笑着总结:“希望大家记住,AI是我们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特殊朋友。它能力强大,但不懂真情;它能带来便利,但需要我们的智慧和独立思考去驾驭。用好这位朋友,未来在你们手中!”
课程在热烈的掌声和孩子们意犹未尽的讨论中圆满结束。主讲老师表示,看到孩子们从电影片段中捕捉细节、在对比中思考差异、最终自主归纳出对AI的辩证认识,这正是课程设计的初衷——不是灌输知识,而是点燃思考的火花。课后,团队与孩子们开心合影,并进行了简短的访谈,进一步了解孩子们对人工智能的认知变化。这堂别开生面的“童眼识AI”课,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传递,更是在孩子们心中悄然种下了理性拥抱科技未来的种子。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卢睿喆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