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30日讯(通讯员 邢嘉璐、刘宸悦、赵文豪)为探寻非遗技艺在当代的蓬勃生命力,2025年7月,河南大学物理与电子学院暑期社会“三下乡”实践团,踏入了这座被誉为“中国泥塑第一村”的传统村落,开启了一场探寻国家级非遗泥咕咕千年传承基因与新时代发展路径的旅程。前往历史古城浚县开启了一场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之旅。团队以《泥韵新章:浚县泥咕咕文创焕新实践》为主题,通过沉浸式学习、创新性设计与年轻化传播,青年学子以脚步丈量传统工艺的活化之路。
古艺寻踪,匠心感知
“腹空如哨,吹之可鸣。上下几千年,泥玩在浚县。”这句流传于浚县的民谣,道出了泥咕咕跨越时空的生命力。实践团队首先来到被誉为“中国泥塑第一村”的杨玘屯村,在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杨玉冰的指导下,揭开这项浚县老工艺的神秘面纱。
▲图为团队成员听传承人杨玉冰介绍泥咕咕文化
据《资治通鉴》记载,隋末瓦岗军屯兵黎阳(今浚县)时,士兵们用黄河胶泥捏制泥人泥马纪念阵亡将士,由此诞生了泥咕咕这一艺术形式。团队在艺术馆内看到,这些高不过20厘米的泥塑作品,以黄河故道地下两米的澄泥为原料,经取土、和泥、捏制、窑烧、着色等八道工序制成,尾部的精妙开孔能发出清脆的“咕咕”声,堪称“指尖上的活化石”。
在手工体验环节,同学们认真地模仿着传承人手法:用竹棍扎孔时需精准控制角度,才能确保声音清脆;彩绘时遵循“黑底红花绿叶子”的传统,以蛋黄调制颜料增强附着力。看似简单的泥燕造型,实则需要掌握比例缩放的微妙平衡。郭佳杭同学在日记中写道,“当亲手捏制的泥咕咕发出第一声‘咕咕’时,仿佛听见了穿越千年的文明对话。”
▲图为团队成员向传承人学习制作泥咕咕
在制作完成后,成员和传承人杨玉冰一起在农田里吹响泥咕咕,这一声声泥咕咕的鸣响,是传承人与青春力量的对话。让古老技艺的温度,通过呼吸与乐声,传递给每一株庄稼、每一缕微风,诉说着传统工艺从未远去,正以青春创想的姿态,在生活土壤里持续生长。
▲图为成员和传承人一起吹响泥咕咕
青春创想,非遗新声
“不能让老手艺只停留在博物馆里。”这是实践团在调研中形成的共识。针对泥咕咕面临的“传承断层”与“市场窄化”问题,团队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开展了“非遗年轻化”头脑风暴。从千年历史中走来的泥咕咕,借年轻人的气息重焕生机,它不再只是博物馆里的非遗符号,而是在田间地头、青春互动里,成为连接过去当下的纽带。
▲图为各式各样的泥咕咕造型
在保留传统十二生肖、刀马人物等经典造型基础上,同学们融入国潮元素与实用功能:将泥咕咕造型简化为表情包贴纸,开发可吹响的手机支架,设计盲盒形式的“二十四节气”系列。特别受欢迎的“汴京萌狮”作品,既保留了泥咕咕标志性的夸张狮面,又赋予其Q版身形,尾部开孔可作为书签使用。这些创意得到艺术馆馆长的高度评价:“大学生的奇思妙想,让老手艺有了新语言。”
播种传韵,声音破量
走进杨纪屯村,实践团成员们不仅近距离感受了凤翔泥塑泥咕咕的独特魅力,更深刻体会到了非遗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杨纪屯村依托泥咕咕这一特色文化资源,让古老的泥塑技艺在新时代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从浚县杨玘屯村返回校园后,实践团队迅速启动“泥咕咕文化播种计划”。7月20日,团队带着泥咕咕样品和周边,在开封河南大学金明校区周边,对不同群体进行了宣传活动。“非遗不是陈列品,要让更多人看见、触摸、爱上。”带着这样的信念,实践团将创新成果带回开封,在河南大学金明校区周边举办了“泥韵新章”主题活动,将泥咕咕自制文创产品分发给大众,并深入讲解传播泥咕咕悠久的历史文化意义。
“泥咕咕啊,之前我听老朋友说过。原来是长这么个样子呀!”被采访的大爷说道。
“爷爷,它不仅好看,还能唱歌呢!我给您吹一段听听哈!”赵文豪同学向观众们吹响了悠扬的泥咕咕。
▲图为校园周边宣传活动现场
传承有续,网塑传韵
为记录创作过程,团队还制作了泥咕咕微纪录片,从泥咕咕的悠久发源,到现代的延续,完整呈现这项工艺的文化内涵。
▲图为实践团宣传视频截图
此次实践活动虽已落幕,但团队播下的非遗传承种子正在生根发芽。实践团不仅完成了《浚县泥咕咕文创开发可行性报告》,提出“非遗+教育”、“非遗+旅游”等发展建议,更与艺术馆达成长期合作,计划开展“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
▲图为团队成员合影留念
实践团成员们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对非遗文化的研究和宣传,利用所学专业知识,为非遗的创新发展和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泥咕咕传承,不只是技艺接力,更是文化基因的现代激活。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们将带着这份收获和感悟,在传承和发展非遗文化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邢嘉璐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