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破解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发展瓶颈,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见效,近日,河南大学高级金融学院“茗扬古韵,惠泽三农“实践团深入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敖洼村,聚焦信阳毛尖产业开展调研。实践团通过田间地头问计茶农、生产车间对接茶企、产业链端研判市场,不仅梳理出一片叶子带富一方百姓的发展经验,更结合金融专业优势形成信阳毛尖产业升级可行性方案,为当地送上青年智慧。
茶农账本里的产业密码:从“温饱田”到“致富叶”
清晨的敖洼村茶园里,露珠还挂在茶尖上,光山县敖洼村经验丰富的梁大队长已带着实践团成员蹲在茶丛旁。“过去种水稻,一亩最多挣千把块;如今跟着茶厂种茶采茶,一亩稳稳6000左右!”他手里的竹篮里,一芽一叶的鲜叶正冒着头,“你看这采摘要‘提折’不能‘掐拽’,讲究得很,这都是茶厂技术员教的规矩,按标准采的芽子收购价能高两成。”实践团成员通过调研并进行分析,得知当地茶农的收入结构已形成土地入股保底+按斤计酬采摘+年底分红的三重保障。村里新盖的楼房、添置的农机,都藏在这片茶园里,茶田的发展真正实现了从“温饱田”到“致富叶”的转变。
▲图为实践团成员倾听梁队长介绍茶树种植和茶叶采摘方法
产业链上的协同创新:从“单季收”到“四季忙”
带着茶农口中“茶厂技术员”的线索,实践团走进以“富而思源”为初心的河南蓝天茶叶有限公司。茶企负责人任文波向团队成员介绍了光山县“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茶叶生产模式,“公司提供种苗、技术与保底收购;合作社组织农户进行规范化种植与初加工;农户拿土地入股金、务工钱、分红款。”负责人任文波强调到。实践团注意到,该模式的核心在于风险共担、利润共享,并且能够有效带动农民增收。
负责人任文波还展示了茶产业链延伸的尝试:“之前只做春茶毛尖,生产期短,这几年公司用夏秋茶制作白茶、红茶等其他类型的茶叶,并且推出茶饮料、茶油等多元化产品。”茶产业链的延伸,使得茶叶生产实现了从“单季收”到“四季忙”的转变,对于茶企和茶农是双赢之举。这不仅是乡村振兴的实践样本,也为金融学子提供了将理论与实践对接、将专业价值与社会需求融合的生动课堂。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茶企并了解茶企发展状况
青年智慧破难题:从“发现问题”到“方案落地”
“信阳毛尖名气不小,但走出河南,很多消费者还是先认龙井、铁观音。”任文波的困惑,正是实践团重点攻关的课题。队员们结合金融学、市场营销学知识,在3天调研中完成5组竞品分析,通过线上调查发现茶产品的消费者存在局限化的问题,最终形成针对性方案:一方面深挖信阳毛尖作为唐宋贡茶的历史底蕴、高山云雾茶的生态价值,提炼核心品牌故事,从文化层面深化信阳毛尖独特的品牌灵魂;另一方面开发“茶农直连消费者”的电商小程序,设计“认养茶树”“直播采茶”等场景,让年轻人直观感受光山茶的生态价值。这些建议得到当地企业的一定认同。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茶企负责人就茶产业发展困境开展讨论
躬身实践悟担当:从“课堂理论”到“田野答卷”
在净居寺生态茶园的实践环节,队员们跟随采茶工人,认真学习了信阳毛尖特有的“提折法”采摘技艺。看似简单的“一提一折”动作,实际操作起来却要求极高:既要保证一芽一叶的完整采摘,又绝不能损伤茶树枝条。 队员们反复练习,体会着力道的轻重和手法的精准。亲身体验让队员们深刻感受到:每一斤合格茶叶的背后,都凝聚着茶农无数次弯腰俯身和指尖捻提的辛劳。这份来自田间地头的真实体验,成为队员们理解茶产业、感悟劳动价值最生动的一课。
信阳茶产业带动乡村振兴的密码,藏在茶农的账本里、企业的车间里、产业链的每个环节里。这片被北纬32°线眷顾的土地,正以一片茶叶为笔,在广袤的乡野间挥毫,书写着一份厚重而充满生机的乡村振兴立体答卷。而这场跨越校园与茶田的实践,让学子们真切体会到:乡村振兴不是喊口号,是要像采茶一样,一针一线绣出实效。
撰文 | 史韵好
图片 | 赵裕盈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史韵好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