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桂北层峦叠翠间,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八寨的木楼群静立百年,飞檐斗拱诉说着无声的智慧。2025年7月14日至18日,一群年轻的身影为这古老画卷注入了跃动的青春色彩。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艺起·行侗”中华文化传承实践团的15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子,在吴广、黄政锋、项俊华三位教师的带领下,通过理论学习、实地考察、技艺实践和文化传播,深入侗寨,探索侗族木构技艺的非遗价值将课堂所学化作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
匠心启蒙:纸上得来终觉浅
“侗族木构建筑不用一钉一铆,却能屹立数百年,它的秘密在哪里?”7月10日至13日,实践团在出发前的培训课上,专业教师吴广以问题为导向,从木楼精巧的力学结构到纹饰承载的厚重历史,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关注侗族榫卯结构的智慧。课堂的深度浸润点燃了年轻心灵对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炽热向往。学生王卓在笔记中写道:“斜撑、穿枋、排柱的力学组合,不仅是技术,更是侗族人与自然对话的语言。那些不用一颗铁钉却能屹立风雨数百年的鼓楼,太震撼了,我们迫不及待想去源头看看。”
筑基溯源:聆听百年匠心跳动
7月14日,实践团踏入三江程阳八寨杨恒金侗族木构建筑博物馆。年逾古稀的国家级非遗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杨恒金,携子杨云酉等,为学子们铺开一部立体史诗。杨恒金布满老茧的手抚过梁柱模型,将选材、制图、凿卯的千年智慧娓娓道来;杨云酉则现场演示了堪称“木上芭蕾”的榫卯拼接,其严丝合缝令在场学生屏息惊叹。杨恒金语重心长:“木头的生命在匠人手中延续,每一凿都不能偏离心与眼的准绳。”
图为杨云酉师傅现场演示榫卯拼接
榫卯共筑:汗水浇铸观景新台
纸上谈兵终觉浅。7月15日至16日,实践团在杨恒金父子的指导下,于博物馆对面半山腰挥汗搭建木构观景台。选址于此,因它能将鳞次栉比的侗寨木楼与如画山水尽收眼底,更是夕阳泼金的绝佳舞台。从搬运沉重木料到精准开凿榫眼,从反复较正水平到合力架设梁架,烈日炙烤下,汗水浸透了工装,但无人退缩。当最后一块木板稳稳嵌入,一座凝聚着传统技艺与现代青春力量的观景台巍然矗立,学生们相视而笑,疲惫的脸上闪耀着成就的光辉。“每一锤落下,都更深切感受到‘不用一钉一铆’背后的团结与精诚。”队员唐金华感慨道。夕阳熔金中,崭新的观景台与古老侗寨相映生辉,成为山水间一道动人的风景。
图为杨恒金父子的指导实践团搭建观景台
薪火相传:小手搭起文化未来
7月17日,带着数日积淀的学识与感悟,实践团角色悄然转变。在师傅们的督导下,队员们化身小老师,耐心指导前来研学的幼儿园孩童搭建简易木构模型。大手握着小手,引导着稚嫩的手指感知木块的温度与凹凸的契合。当孩子们最终兴奋地举起亲手完成的木楼模型,清脆的笑声在博物馆里回荡,文化传承的种子悄然播下。杨云酉望着此景欣慰道:“木构技艺的生命力,正需要这样的青春力量来延续。看到大学生们如此投入,能把技艺带进来、传下去,我们这些老匠人心里就踏实了。”
图为实践团指导小朋友搭建木屋模型
从课堂启蒙到深入非遗腹地溯源,从协力搭建观景高台到引导稚童初识榫卯,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艺起·行侗”实践团的足迹,深深印刻在侗乡振兴的画卷上。他们以专业知识解码古老智慧,以青春汗水浇铸乡村新景,更以赤诚之心点燃文化传承的星火。
图为实践团与木构观景台的合影
当青春智慧融入千年侗寨的脉络,榫卯之间便生长出无限可能。学子们带走的不仅是技艺的密码,更是振兴路上“不用一钉一铆”的团结匠心。这座观景台,终将成为侗寨山水间最动人的青春地标。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项俊华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