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至30日,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美丽乡村 智慧同行”社会实践团深入南京农业一线,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暑期“三下乡”活动。来自网络与通信学院云计算技术应用专业的10名学子,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将课堂所学融入广阔田野,以云计算技术为犁铧,深耕智慧农业沃土,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的青春动能。
图为团队成员合影
博览前沿:云端科技点燃智慧农业新图景
实践首站,团队走进第九届南京国际智慧农业博览会。物联网传感设备、农业大数据平台等展区前,学子们化身求知者,接连向企业技术专家抛出“农业大数据如何云端存储分析”、“智能灌溉怎样靠云计算精准控制”等专业问题,碰撞出知识火花。“云端农田管家”系统成焦点:田间传感器实时采集墒情、气象数据,云计算平台瞬间分析,给出精准灌溉施肥决策。“这正是课本里分布式数据处理技术的鲜活应用!”成员马文静难掩兴奋。农业AI火花大会与农业元宇宙创新大会,为学子打开“新质生产力”在农业领域的广阔天地,从传统IT岗位到农业科技前沿的跨界可能清晰呈现,一条“云计算+农业”的崭新职业路径在眼前铺开。
图为团队成员参与农业发展峰会
科研溯源:解码从土壤到云端的智慧链条
在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实践从理论迈向深度实操。学子们在水稻田俯身取样,学习凭土壤色泽、作物长势甄别样本代表性;环境检测实验室里,见证土壤重金属、水质pH等指标转化为关键数据流,亲身体验“数据是智慧农业基石”的真谛。智慧农业研究所的智能温室更令人惊叹:物联网设备实时上传光照、温湿度数据,系统自动调控通风灌溉,精准呵护作物生长。崔智慧指着控制屏感慨:“农业科研已与云计算密不可分,我们的专业大有可为。”农科院专家强调,当前智慧农业发展深度依赖信息技术,尤其云计算在数据存储、分析及智能决策中的核心地位,学子接触的墒情监测、病虫害预警系统,其底层架构正是云计算。
图为团队成员在农科院进行考察
田野把脉:倾听基层技术落地的“心声”与“痛点”
带着前沿认知,团队深入龙潭街道靖安村、兴隆村展开调研。靖安村以稻麦种植为主,青壮年多外出务工,留守的多为中老年农户。“大爷,您觉得买一套智能灌溉设备最大的困难是什么?”田间地头的问卷访谈,揭示出基层认知的鲜明断层:年轻种植大户渴求智能设备降本增效;而小农户则困于“看不懂、用不起、怕麻烦”的窘境。数据显示,两村智慧农业技术应用率不足15%,设备成本高、操作复杂、维护困难是主要障碍。然而,希望犹存——70%的农户明确表示:“若有政府补贴、技术指导和维护支持,我们愿意尝试。”这些来自泥土深处的真实声音,为团队后续开展科普活动提供重要依据。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村民
科普润心:让“云端智慧”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靖安村“新型农民创工坊”,实践团精心打造“智慧惠农小课堂”针对前期走访梳理出的技术认知难点,学子们特意将云计算、智能灌溉这些村民眼中的“高深学问”,拆解成“听得进耳、用得顺手”的实用妙招:动画视频演绎“云端如何远程管农田”;简易模型直观展现传感器自动灌溉的奥秘;“智慧农业知多少”有奖问答环节,村民们举手抢答,阵阵欢笑声点燃了现场的热情。团队精心策划的科普手册上,彩色插画配上生动语言,把“云计算如何帮农民多赚钱”、“溯源码里藏着哪些增收窍门”这些关键问题讲得浅显易懂。
图为团队成员于靖安村开展课堂
实践淬炼:从代码世界到田间地头的价值觉醒
从智慧农业博览会的科技前沿,到农科院的科研腹地;从乡村田野的深度调研,到村民门前的科普讲堂,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学子们用脚步丈量乡土,以科技为农业注入动能。这场三下乡实践,既是云计算技术在田野间的“实战演练”,更是一堂深刻的国情农情教育课——当青春的“云”力量扎根希望的田野,一幅以科技为笔、以担当为墨的乡村振兴画卷,正缓缓铺展。
(供稿:赵玉洁)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秋域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