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江研境学团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从武汉出发,跨越三省四地,包括江西鄱阳,湖北新洲,湖南岳阳和湖北荆州,开启了长江保护的实践之旅。现已进入长江十年禁渔中期阶段,如何持续落实“稳得住”,向“能致富”纵深推进,成为本次实践调查的问题关键。
湖北省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CCF)致力于通过开展以拯救长江江豚、中华鲟、青头潜鸭等旗舰物种和促进绿色发展为核心的长江大保护行动。此次团队的实地调研走访受到湖北省长江生态保护基金协会(CCF)钱正义副秘书长的帮助,团队成员得以敲定政策帮扶、渔民生计状况各不相同的三省四处调研地点,与当地负责人建立直接联系,促进调研有序、顺利推进。
图为团队成员合影
江西鄱阳:湖光潋滟护生态,智慧赋能焕新生
7月12日,江研境学实践团在鄱阳湖江豚保护协会蒋会长的邀请下参观了当地的鄱阳湖博物馆,深入了解当地的渔文化。参观完后,团队来到了江西鄱阳白沙洲乡的渔民驿站。在与退捕渔民的访谈交流中,团队了解到“湿地管护员”“江豚巡护队”的公益岗位极大的助力了渔民们实现从“撒网”到“守湖”的转身。禁渔五年,鄱阳湖生物多样性持续向好,近500头江豚安稳栖息,越冬候鸟数量创十年新高。当巡护员指着监控屏里139次江豚踪迹时,眼里闪烁的不仅是骄傲,更是人与自然共生的希望。
离行前,实践团成员们在白沙洲当地的渔民驿站合影,身后是烟波浩渺的鄱阳湖,远处巡护船缓缓驶离,留下一道浅浅的水痕。白沙洲的渔民转型模式,为沿江城市提供“生态+民生”的实践样本。
图为团队成员在鄱阳湖博物馆合影
图为团队成员在渔民驿站合影
湖北新洲:实践赋能探新途,潮起洲头见新生
7月13日,团队成员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湖北新洲。这里的长江蜿蜒1061公里,涨渡湖湿地如翡翠镶嵌,既是湖北禁渔核心区,更是渔民生计转型的样板地。团队成员带着“政策如何持续、渔民如何转型、生活如何致富”的问题,深入走访、细致观察,用青春视角记录这片土地的蝶变。
长江十年禁渔后,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双柳街道的退捕渔民正处在艰难转型阶段。世代以渔为生的他们,告别渔船后,部分人走上公益岗位,团队访谈过程中叶红阿姨提到:“国家给我们安排的公益岗位,每个月2250,就是捡河边的垃圾。其他的工作我们也搞不了了。”还有人外出打零工,像陈文秀奶奶利用空闲时间帮邻里朋友干农活,每小时赚10-12元补贴家用。
但从访谈情况中团队成员感受到转型的不易,这里的退捕渔民大多已经50岁以上,因年龄、文化受限难以就业,社保医保年缴压力大,渔船补贴难解家庭开销。渔民盼着放宽岗位年龄限制、增加适老培训与补贴,助他们安稳转型。团队一路看一路记,这多样且曲折的转型路,藏着最实在的生存法则。
图为团队成员对当地退捕渔民进行访谈
湖南岳阳:洞庭湖畔绿意浓,退捕转型见实效
7月14日,团队奔赴湖南省岳阳县麻塘镇,探索长江禁渔背景下湿地修复与产业转型的“岳阳方案”。作为东洞庭湖湿地核心区、长江江豚重要栖息地,麻塘镇通过多元转型,探索出一条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协同发展的新路径。
团队成员在湖南省岳阳县调研时发现这里的退捕渔民响应国家号召上岸后,在转型路上探索前行,涌现出不少积极案例。柳庆明在禁渔前曾有二十多年捕鱼经历,禁渔后他们一家人决定自主创业,从事龙虾养殖和旧衣服回收,他说:“禁渔政策实施后,我找了很久的工作,现在我在搞龙虾养殖和回收旧衣服。”“收旧衣服,这个风险小,能赚一点是一点。”除了自主创业这条路之外,还有退捕渔民主动参与到护鱼工作中来,文友平就转型为护渔队成员,每月有2500元收入,由“捕鱼”转向“护鱼”,表现出文友平在内的退捕渔民对长江的深厚感情。
图为团队成员对当地退捕渔民进行访谈
图为团队成员在渔民驿站前合影
湖北荆州:岸线复绿织锦绣,转型发展护长江
7月15日,江研境学团队的成员们又来到了湖北省荆州市李埠镇,深入调研长江岸线生态修复与退捕渔民转型发展实践,解码长江大保护的基层智慧。长江禁渔后,湖北荆州退捕渔民在政策扶持下稳步转型,通过发展种植业等多样的转型方向,开启新生计,交出了一份亮眼的“上岸答卷”。
51岁的陈玉清曾是专业渔民,禁渔后依托政府补贴启动资金,经营起4亩多大棚蔬菜,种植苦瓜、丝瓜等应季作物,“行情好时一年能挣五万多”陈玉清叔叔的脸上不禁洋溢起幸福的笑容。如今他与十余户渔民保持紧密联系,坚持互帮互助解决生产难题。
除了陈玉清叔叔,陈中银叔叔也走上了大棚蔬菜种植的转型道路。据《人民日报》报道,陈中银在2018年长江大保护推进时,毅然卖掉所有渔具上岸。在此之前,他和祖辈一样,长期以长江打鱼为生。如今,陈中银叔叔通过政府的帮助和自身的努力,合作社已吸纳20多户成员,拥有100多个蔬菜大棚,产品远销江西、湖南、广东等地。去年,在政府补助10万元后,他又自投60万元建冷库,计划从蔬菜种植拓展到农业养殖,进一步增加退捕渔民收入渠道。在荆州,像陈中银这样成功转型的退捕渔民还有很多,他们在政策支持下,在新领域开启了新生活。
图为团队成员在对当地退捕渔民进行访谈
图为团队成员在对当地退捕渔民进行访谈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江研境学团队深入江西鄱阳、湖北新洲、湖南岳阳、湖北荆州等地,调研长江禁渔背景下退捕渔民转型实践。从鄱阳湖“湿地管护员”“江豚巡护队”的生态转型,到新洲渔民公益岗位与零工并举的艰难探索,从岳阳多元就业的尝试,再到荆州政策扶持下种植业与合作社的成功实践,各地呈现出“生态+民生”的多样路径,既彰显了生态保护的成效,也为退捕渔民生计转型提供了宝贵经验。
长江十年禁渔,是中国生态保护史上的里程碑式举措。这一政策为一度濒临失衡的长江生态按下“暂停键”,让母亲河得以休养生息,也使得沿岸产业结构与渔民生计模式深度转型。如今,江豚逐浪、鱼群洄游的景象渐成常态,渔民们或化身生态守护者,或转型生态种植、文旅服务等新领域,正走出退捕上岸的可持续路径。展望未来,随着生态系统的持续修复,长江有望重现“水清鱼欢、岸绿景美”的盛景。禁渔政策的长效化将推动形成更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与产业协同模式,渔民的转型之路会更宽广。
青春的笔触仍在书写,长江的故事未完待续。当禁渔的涟漪扩散成生态与民生的同心圆,这场跨越江湖的实践之旅,早已把“人水共生”的答案,写进了湿地的绿意、江豚的微笑和渔民的笑靥里。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翟宇博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