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传承与发展,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广州华商职业学院匠心筑梦突击队始终牢记这一文化根脉,积极响应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号召,连续三年扎根乡土,以青年之肩扛起文化传承使命,走进增城区瓜岭村,并依托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文化传承政策导向,以“古韵新生,指尖启程”为目标,致力于通过线上打卡小程序及线下打卡活动,让这座拥有500年历史的古村落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01 缘起:从祠堂古韵到代码行
2024年,广州华商职业学院匠心筑梦突击队这支跨学科的团队已结对瓜岭村,并以祠堂建筑为研究对象,完成祠堂建筑纹样提取、空间改造设计、瓜岭村形象IP设计、文创产品设计等一些列成果,取得10余项省级奖项。2025年,团队持续为瓜岭村服务,结合当地实际需求,致力于用AI科技赋能项目,用科技力量延续文化薪火,以"文化+人工智能"为核心,以文化厚土为根、AI科技为钥,开启“瓜岭寻踪——AI赋能岭南古韵水乡文化振兴”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并设计线下打卡活动,让游客在指尖与足迹中体验瓜岭沉浸式文旅新模式。
2025年7月7日出征日,师生们在晨曦中整装待发,开始奔赴瓜岭村实践地,奔赴筑梦高要。
▲图为匠心筑梦突击队出征合影
02 耕耘:双线并进,脚踏实地
6月份以来,匠心筑梦突击队师生团队经过前期十余次深度调研、与瓜岭村研学部陈桂明主任的反复对接,经过多次深度走访和反复论证,团队确定增城区少先队校外实践基地、宁远楼、祠堂街、瓜岭桥、大门楼、瓜岭精品民宿、金丝楠木艺术馆、大榕树、姻缘树、兆丰阁这10个打卡点,并计划制作线上线下双线作战文旅打卡路线。
线上,给古村装上“智慧心”。
面对瓜岭村文旅数字化升级的需求,匠心筑梦突击队师生自项目启动便确立了核心开发理念:以技术为支撑,以用户体验为中心,构建一个轻量化、高互动性的文化感知平台,借助技术搭建一座连接历史与未来、游客与乡愁的“数字桥梁”。
经过为期半个月的探讨、打磨,团队结合瓜岭村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技术专长,最终敲定了这套基于微信生态的开发方案——依托微信小程序的轻量化特性,让游客无需下载即可即点即用的“瓜岭寻踪”小程序。
▲图为匠心筑梦突击队与瓜岭村研学部负责人探讨打卡点设置的会议现场
▲图为突击队为瓜岭村开发的瓜舲寻踪打卡小程序页面
▲图为突击队指导老师现场指导技术组成员进行小程序制作
线下,把文化“盖”进游客心里。
突击队设计组成员则深入挖掘瓜岭村文化基因,结合村委需求,以设计思维重塑10个打卡点。成员们与指导老师互相沟通,反复推敲,确定为增城区少先队员实践基地特别设计了男、女不同款形象IP,赋予红色打卡点青春活力。其余9个打卡点则凝练其独特风貌,通过抽象化的建筑IP形象设计。且为激发游客的探索热情,团队自主研发设计了承载瓜岭古韵的文创精品小礼品,并完成实物,赠送给打卡完成5个以上的游客。
▲图为突击队指导老师现场指导设计组成员设计文创产品
▲图为突击队为瓜岭村线下打卡点设计的部分文创产品
03 绽放:数字钥匙打开乡愁之门
线下实战,把“瓜岭”领回家。
7月18日,匠心筑梦突击队成员们化身热情专业的“导览员”,活跃在瓜岭村的各个角落。游客们手持团队精心设计的定制集章册,穿梭于百年历史的麻石巷道、古朴的祠堂街巷、绿意盎然的榕树古桥之间。当集章册上集满5枚承载着古村印记的印章,游客们便可在终点兑换一份团队原创设计的文创礼品——或是精美的徽章,或是手绘的瓜岭明信片、实用的帆布袋等。让这份融合了青春创意与古村底蕴的“瓜岭记忆”,成为游客旅程中最温暖的纪念。
▲图为突击队线下打卡活动当天的摆摊活动现场
▲图为突击队线下在宁远楼打卡点为青少年盖章打卡后的合影
▲图为突击队线下在祠堂街打卡点为青少年盖章打卡的场景
▲图为突击队线下在姻缘楼打卡点为青少年盖章打卡后的合影
▲图为突击队线下在兆丰阁打卡点为青少年盖章打卡后的合影
线上扫码,开启你的瓜岭“数字研学”之旅。
7月24日,“瓜岭寻踪”小程序正式上线!这枚承载着高校智慧与古村文脉的“数字钥匙”,标志着团队立足“百千万工程”战略支点,成为“线上+线下”双轨文旅融合网络迈入数实融合的全新阶段。为吸引更多游客参与活动,突击队技术团队为小程序设置了挑战目标、荣誉奖励、积分激励等不同体验。且小程序融入大语言模型,团队建立瓜岭古村本地的结构化知识库,融入高效的“检索-生成”机制,系统会首先从本地的结构化知识库中精准调取信息,再输出智能导览内容。这种“先检索、后生成”的RAG模式,既避免了通用模型可能出现的信息偏差,又能借助大语言模型让每一段讲解都生动易懂,真正成为你探索古村的专业向导。
▲图为突击队在瓜岭村精品民宿前台打卡点挂牌打卡小程序二维码的场景
▲图为突击队在宁远楼打卡点挂牌打卡小程序二维码的场景
▲图为瓜岭游客在金丝楠木艺术馆打卡点完成线上打卡获得电子证书的场景图
04 印记:汗水浇灌的成长
离村那日,夕阳为棠荫楼镀上金边。匠心筑梦突击队全体成员对此次实践活动都表示收获万千,同时也很开心能为乡村振兴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作为队长的邓妙仪说道:“连续两年暑期与瓜岭古村朝夕相处的日子,成为青春岁月里最珍贵的记忆。作为新时代青年,能够用所学所长为这片土地注入活力,是幸运,更是责任。未来,团队将继续以匠心守初心,让更多传统村落焕发数字时代的新生机。”
05 成果:沉甸甸的乡土答卷
回望捧着古建筑徽章咧嘴笑的孩子,麻石巷里蹦跳着扫码的红领巾——这把用匠心锻制的“数字钥匙”,让古村的记忆化作可触摸的礼物,让文化的种子已悄然种下,为岁月推开一扇新窗。
匠心筑梦突击队在为期14天的实践活动里,上线“瓜岭寻踪”微信小程序1个,覆盖10个文化点位;设计瓜岭特色打卡集章册1本、印章11枚;设计文创礼品3类共16个样式,并全部制作实物;绘制民宿阅读空间改造图5稿;拍摄影像素材1125组,剪辑短视频并发布5条,获主流媒体报道近20篇;线下集章打卡完成人数68人;小程序上线2日(截至7月25日23:59),吸引101位文化探秘者,触发286次深度探索,创造1500页文化触达,提高瓜岭村游客率达63.5%。
▲图为瓜舲寻踪线上小程序上线2日以来的后台数据
匠心筑梦突击成员们以代码为笔、以文创为媒,让沉睡的麻石巷重焕“数字生机”、为百年碉楼点亮“云端新机”。每个成员肩扛设备、手握画笔的身影,都是青春献给乡土最赤诚的印章。这份对传统文化基因的深度挖掘、对乡土振兴的青春担当,深深打动了新塘镇委员会。它不仅为古镇的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探索了新路径,更激发了本土文化自信,为地方发展注入了鲜活的青春动能。委员会全体成员对此深感欣慰,由衷赞赏团队所展现的卓越能力与奉献精神。为表彰其突出贡献,铭记这份深厚情谊,新塘镇委员会特此郑重致函,向匠心筑梦突击队全体成员致以最诚挚的感谢!
▲图为匠心筑梦突击队活动现场全体成员合影
▲图为增城区新塘镇委员会开出的感谢信
2025年的暑期实践活动已圆满落幕,标志着团队在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迈入新阶段。未来,这支队伍必将秉承“百千万工程”的初心使命,以青年之智、匠心之力,在岭南大地上书写更动人的振兴篇章!
撰文 | 李孟冰 欧曼芸 王道宽 邓妙仪
图片 | 金展铠 曹嘉乐 杨铭楠 彭庭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孟冰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