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大地的红色印记,是镌刻在岁月长河中的精神丰碑;革命先辈的奋斗足迹,是指引青年前行的信仰灯塔。青岛科技大学琅琊烽火——红色基因溯源队伍循着历史的脉络,走进沂蒙革命纪念馆、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华东野战军纪念馆、临沂市博物馆,在场馆中挖掘新的精神宝藏,让青春的感悟在红色传承中愈发深刻。
沂蒙革命纪念馆:在场景重现中深化军民情谊
“大家现在看到的是沂蒙妇女用身体架起人桥的全息投影,除了李桂芳带领的32名妇女,当时还有许多村民自发加入,有人在岸边用身体顶住桥墩,有人跳进河里扶着姐妹们的肩膀……”讲解员补充的细节,让团队成员对“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有了更立体的理解。在泛黄的借粮条旁,新展出的村民账本吸引了众人目光,上面清晰记录着“1944年借给八路军玉米20斤、小米15斤”,字迹虽歪扭却透着赤诚。
▲图为团队成员在沂蒙革命纪念馆参观展览
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在烈士遗物中触摸信仰力量
▲图为团队成员在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前合影留念
苍松掩映的烈士纪念碑前,实践团成员再次整理花篮缎带,目光在罗炳辉、刘炎等烈士的名字上久久停留。“罗炳辉将军在弥留之际,还惦记着前线战况,嘴里反复说着‘不要让战士们冻着’。”讲解员新增的细节,让这位铁血将军的形象更添温情。
华东野战军纪念馆:在战术推演中领悟胜利密码
▲图为成员们在观看山东军区历史内容展览
“时空走廊”的AR技术新增了“支前民工视角”,成员们“化身”推独轮车的村民,在颠簸的虚拟山路上感受“一筐粮食要走三天三夜”的艰辛。“之前只看到120万人次的数字,现在才懂每个数字背后都是无数双脚丈量的山河。”团队队长的感慨引发共鸣,成员们随即决定把支前故事改编成有声剧,让更多人听见平凡英雄的声音。
临沂市博物馆:在文物细节中读懂时代觉醒
▲图为团队成员在临沂市博物馆前合影留念
“沂蒙母亲”印章旁,新展出的妇女联合会会议记录复制品上,“动员妇女学文化”的字样格外醒目。“1942年成立后,沂蒙妇女不仅支援前线,更在解放意识中觉醒。”讲解员的话让团队成员对“妇女解放”四个字有了更深理解。
此次研学活动,实践团在原有基础上补充口述史料1.2万字,新增红色文创15件。从初遇时的感动到重逢后的深思,成员们在同一场馆中读出了更丰富的内涵。正如总结会上所说:“红色场馆是常学常新的精神课堂,每一次驻足都是与历史的深度对话。吾辈定会带着这些新的感悟,让沂蒙精神在青春的传承中愈发厚重。”
撰文 | 赵恩琦
图片 | 边新茹、何宇翔
审核 | 赵恩琦、边新茹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恩琦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