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践千门暖公义,扶犁万象泽法茵

发布时间:2025-07-24 11:5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李劭洋 韩羽佳   阅读 876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24日讯(通讯员 李劭洋 韩羽佳) “法者,天下之准绳也。”为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全面推进依法治理工作,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2025年7月3日,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法沐韶光,乡约未央“实践团在法学院刑法教研室主任于晨、教学副院长王允泽、辅导员老师秦家思的指导下,由学生梁俊杰带队,学生李劭洋、胡艳茹、朱蕊、唐旖萍、张添依、刘金奇、韩羽佳、黄弈鑫共同参与。这支由专业师生和热心志愿者组成的队伍,旨在将课堂所学与社会所需紧密结合,本次普法宣传向庄河市徐岭中心敬老院老人、庄河一中的学生以及社区基层群众介绍如何预防网络电信诈骗。并普及了《宪法》《民法典》等基本知识,用耐心和专业知识讲解生动案例,守护基层群众合法权益,尽显新时代大学生服务社会、矜老恤幼的拳拳热忱。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徐岭中心敬老院合照 

一、桑榆未晚法护航,温情普法暖夕阳

徐岭中心敬老院作为实践首站,见证了青年学子对老年群体的深切关怀与精准普法。宣讲团聚焦老年人高频涉法风险,系统梳理养老诈骗防范、意定监护制度、遗嘱法律效力等核心议题。在温情陪伴中穿插法律微课堂,通过通俗化解读、情景化演示,破除晦涩法条与认知代际的壁垒。成员们躬身倾听长者诉求,细致解答财产处置、赡养纠纷等现实困惑,同步发放适老化普法手册,为银发群体构筑“法律安全网”。活动既彰显尊老敬老的文明风尚,更以法治赋能提升老年群体风险抵御能力,实现物质关怀与精神护佑的同频共振。

▲图为实践团成员关怀敬老院老人日常生活

▲图为实践团成员为老人宣传法律知识,帮助其运用法律武器保障合法权益

▲图为实践团成员为老人介绍宣传单页 

二、社区共筑防诈墙,全民承诺凝共识

宣讲团深入庄河市中心社区,以“全民反诈”为主题设立普法站台,掀起普法活动热潮。宣讲团创新采用“知识浸润+仪式强化”双轨模式:一方面设立咨询台剖析电信诈骗新变种,解读《反电信网络诈骗法》核心条款;现场铺设“法律面前无特权,全民守法筑平安”标语横幅,以“签名为誓”强化公民责任意识。社区居民踊跃参与,郑重签下的不仅是姓名,更是对法治共同体的庄严承诺。红色横幅渐成“法治长城”的生动缩影,昭示群防群治的强大合力。此环节深化了基层群众对法律武器价值的认知,推动“被动受教”向“主动守护”的治理模式跃升。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社区向基层群众开展普法宣讲活动

▲图为社区群众参与横幅签名活动

▲图为“法律面前无特权,全民守法筑平安”横幅上群众签名完成效果

三、校园播撒法治种,青春守护正当时

面向庄河一中千余名师生,宣讲团打造“沉浸式”青少年法治课堂。紧扣校园欺凌防治、网络安全边界、青少年刑事责任等成长痛点,通过法理剖析与价值观引导双线并进。专题讲座突破单向灌输,设置思辨性议题引发互动探讨;模拟法庭环节还原真实案例,使抽象法条转化为具象行为指引。活动着力培育青少年的规则敬畏感、权利认知力及法治信仰,在心灵沃土播下“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种子。校方赞誉此举“补强了校园法治教育链,为青春航程注入定锚之力”。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庄河一中向该校学生宣传防诈法律知识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庄河一中学生共同进行防诈宣传活动

四、星火燎原拓新域,返乡实践点成面

集中实践结束后,团队成员返回各自家乡开启“普法火种传递计划”。依托属地资源深入街道乡镇、企业园区、田间地头,将所学专业知识与地方特色有机融合:有的创办“乡村法律夜校”化解土地纠纷,有的联合社区网格员组建流动普法站,有的通过新媒体平台制作方言普法短剧。这种“集中—分散”的涟漪式实践,突破时空限制形成持续影响力。青年学子化身法治“毛细血管”,使普法宣传从定点投射升级为全域渗透,彰显“三下乡”实践“落地一处,辐射八方”的乘数效应。

▲图为实践团成员分散实践活动

实践表明,法治的生命力在于践行。法律条文只有走进田间地头、融入百姓生活,才能真正发挥作用。面对老年群体的数字困境、社区居民的防诈需求、青少年的规则教育,“法沐韶光,乡约未央”实践团以专业所学回应现实关切,在解决具体问题中彰显法治价值。今朝征程虽毕,然法治星火不熄。青年法律人当永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治学初心,胸怀“苟利国家生死以”的家国大义,继续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诚信仰者、坚定传播者、模范践行者。愿以此次三下乡为序章,继往开来,让青春在全面建设法治中国的壮阔征程中,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劭洋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3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