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医学院“心承文脉,冀忆乡情”暑期社会实践服务队:青春力量赋能非遗传承心理关怀助力乡村新貌

发布时间:2025-07-24 11:5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王爽   阅读 3.4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青春力量赋能非遗传承 心理关怀助力乡村新貌

——秦皇岛分队青龙满族自治县活动纪实

通讯员:叶荣 王爽

为响应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战略号召,2025年7月15日至21日,承德医学院“心承文脉,冀忆乡情”暑期社会实践服务队赴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石城子村,开展“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以当地国家级非遗“猴打棒”及满族传统豆制品制作技艺为载体,探索“非遗传承滋养心理健康,心理关怀激活文化活力”的互动模式,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青春力量。

非遗传承:记录“猴打棒”风采,聆听传承人初心

实践首日,志愿者走访了县级“猴打棒”非遗传承人汤玉伍。汤老自幼受父辈熏陶,12岁登台献艺,与这项技艺结缘六十余载。他详细讲解了“劈棒”“绕棒”等动作精髓,并现场示范——明快的节拍、铿锵的鼓点与矫健的舞姿交相辉映,尽显非遗魅力。队员们通过影像记录技艺细节,以对话挖掘文化记忆,并亲身研学体验,从传承人的一招一式中感悟“猴打棒”蕴藏的民族精神与文化根脉。

▲图为采访传承人汤玉伍。承德医学院孙嘉祺/摄

▲图为“猴打棒”表演。承德医学院王爽/摄

振兴赋能:“猴打棒”声传乡野,新乡村貌入画来

随着“猴打棒”的旋律在村中回荡,服务队深入农户走访。平坦的水泥路、崭新的民居,镜头下的乡村焕发勃勃生机。村民谈及生活改善时的笑容、对惠民政策的感激,与退伍军人“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的朴实话语交织,勾勒出非遗文化凝聚民心、助力振兴的生动图景。“猴打棒”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纽带,见证着乡村的日新月异。

▲图为采访村民。承德医学院王爽/摄

心理关怀:倾听村民心底话,温情守护乡土心

聚焦村民心理健康,队员们创新采用问卷调查与“词云采集”结合的方式,以乡音拉近距离,用家常打开心扉。从独居老人对陪伴的期盼,到返乡青年对发展的规划,每一份心声都被悉心记录。专业的心理疏导与“胜似亲人”的关怀,让“老有所依、老有所乐”的愿景落地生根,为非遗传承注入人文温度,更筑牢乡村振兴的精神基石。

▲图为词云采集和问卷调查。承德医学院王爽/摄

文化创新:彩绘满族民俗韵,巧焕非遗新活力

为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团队与村民联袂创作满族食韵文化墙。将“泡豆”“磨浆”等传统豆制品制作工序,转化为兼具民族风情与生活气息的视觉符号。墙体彩绘不仅点亮村容,更让古老技艺以新形态融入日常,为乡村旅游与文化传播开辟路径,实现非遗活力的当代焕新。

▲图为满族文化彩绘墙。承德医学院王爽/摄

在乡村振兴与非遗传承的接力中,承德医学院学子以青春之力书写了文化传承与乡村服务的生动篇章。他们用专业守护文脉,以热忱温暖乡土,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这份实践播撒的种子,必将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孕育出文化繁荣的崭新图景。

▲图为团队合照。承德医学院王爽/摄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爽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1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