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五岳之首,承载着华夏文明的厚重积淀。在其脚下,岱庙古刹之中,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泰山石刻拓印技艺与泰山皮影戏,历经岁月洗礼,依然散发着璀璨光芒。2025年7月,在岱庙这座千年文化殿堂里,一群年轻的体验者,用双手触摸历史,用心感受传统,亲历了一场与古老技艺的深度对话。
图为山东科技大学文脉实践团成员
宣纸墨韵:唤醒沉睡的石刻记忆
岱庙碑林,是泰山石刻艺术的精华所在。一块块饱经沧桑的石碑,镌刻着帝王的封禅铭文、文人的咏叹诗篇、历史的沧桑印记。如何让这些冰冷的石头“说话”,让沉睡的文字“复活”?古老的拓印技艺给出了答案。
图为成员们参观岱庙碑林
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体验者们屏息凝神,投入到这项严谨而富有诗意的工艺中。清理碑面是敬畏的开始,拂去尘埃,方显真容。随后,将特制的宣纸均匀覆盖于碑面,用棕刷轻轻润湿拍打,使纸张完美贴合每一处细微的凹凸。接下来是关键的上墨环节,拓包蘸取适量的墨汁,以恰到好处的力道均匀捶打。每一次捶打,都是一次与历史的亲密接触。随着墨色渐深,石碑上的文字、纹饰逐渐在宣纸上清晰显现。最后,小心揭起,一张承载着千年风骨的拓片便告完成。整个过程,是对耐心、细心和手上功夫的极致考验,更深刻诠释了“金石永寿”的文化内涵。亲手完成的拓片,不仅是一份珍贵的纪念,更是对石刻艺术生命力的延续。
图为实践团成员体验拓印
方寸光影:演绎泰山的神话与传奇
夜幕降临,岱庙的某个角落,一方小小的白色幕布亮起。鼓乐声中,泰山皮影戏——这门植根于泰山民间文化的瑰宝,拉开了帷幕。本次体验聚焦于泰山独有的经典剧目《泰山石敢当》。
幕布后,皮影艺人十指翻飞,操控着由驴皮精心雕刻、彩绘而成的影人。灵巧的操纵下,影人腾挪跳跃,打斗激烈,栩栩如生。配合着韵味悠长的地方唱腔和铿锵的锣鼓点,石敢当这位泰山守护神的英雄形象跃然幕上,其驱邪镇妖、保境安民的传奇故事引人入胜。光影交错间,古老的泰山神话与民间信仰以最灵动的方式得以呈现。
体验的高潮在于皮影制作与操控的初尝试。在艺人的悉心指点下,年轻的学习者们拿起刻刀,在柔韧的皮料上学习雕刻影人轮廓和繁复纹饰。随后是上色,鲜艳的色彩赋予影人生命。最后组装连杆,让影人“活”起来。尝试操控环节则充满挑战,如何让影人行走自然、动作流畅,绝非易事。这短暂的体验,已足以让参与者深刻感受到皮影戏艺人“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艰辛与坚守,以及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方寸之间蕴含的巨大艺术张力和深厚的泰山文化底蕴。
图为实践团成员为皮影染色
青年与非遗:一次深度的文化浸润
为期一周的深度体验,对于这群年轻的参与者而言,远非一次简单的技能学习。它是一次沉浸式的文化洗礼。
在墨拓中,他们体悟的是一种“匠心”与“敬畏”:面对千年石刻,每一次清理、上纸、捶拓都需心怀虔诚,这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对历史与文化的敬畏之心。拓印的过程,本身就是一场与历史对话的仪式。
在光影中,他们感知的是“灵动”与“叙事”的魅力:皮影戏将平面的雕刻转化为立体的动态表演,将泰山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以最直观、最富有感染力的方式讲述出来,是民间智慧与艺术创造力的结晶。
在亲历中,他们理解了“传承”的紧迫与价值:亲眼目睹、亲手触摸这些古老技艺,参与者们对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状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深刻体会到每一项非遗背后所凝聚的世代匠人的心血与智慧。守护这些文化瑰宝,让其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是时代赋予的责任。
结语:让传统在当下生根
泰山石刻拓印与泰山皮影戏,如同镶嵌在泰山文化王冠上的两颗明珠。这次在岱庙的深度体验活动,其核心价值在于让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静态的展示走向动态的感知。青年学子们作为积极的参与者和未来的潜在传播者,通过亲身实践,将书本上的“非遗”概念转化为指尖的温度、视觉的震撼和心灵的共鸣。他们的体验与感悟,是传统文化在青年一代心中播下的种子。如何更好地挖掘泰山文化的深厚内涵,推动包括石刻拓印、皮影戏在内的非遗项目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使其真正融入现代生活,绽放持久魅力,是留给所有关注传统文化命运者的共同课题。这次体验,正是对这一课题的一次生动探索与实践。
文:张秋梦
图:张路芳 朱淑青 朱立俊 张军臣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