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4日讯(通讯员 昂华群) 青竹成篾,指尖翻飞间编就岁月肌理;刻刀游走,木痕深浅里藏着匠心温度。7月12日至14日,安徽农业大学“溯徽遗文脉,启文创新程”暑期社会实践团深入绩溪县伏岭镇湖村,专程探访竹编手艺人胡永望与木雕非遗传承人章望龙。
队员们围坐于手工作坊,看老手艺人演示独门技艺,听他们讲述世代相传的故事,更记下那些让人心疼的传承困境。这场与非遗技艺的深度对话,不仅为实践团的文创设计收集了最鲜活的素材,更让青年学子们坚定了用创新思维为老手艺破局的决心。
竹篾翻飞七道功,一篮编尽岁月长
湖村深处的巷口,一间朝向巷子的低矮房屋透着微光,这是胡永望师傅的竹编作坊。踏过沾满泥土的门槛,一股竹香混着阳光的味道扑面而来——门后原子里晾晒的竹篾片泛着青黄色光泽,像一串串凝固的光影;靠墙的架子上,数十种竹编工具整齐排列,从粗长的劈篾刀到细小的修篾剪,每一件的刃口都磨得锃亮,手柄处留着经年累月摩挲出的温润包浆。
“编个像样的物件,得从选竹就下功夫。”年近六旬的胡永望坐在小马扎上,手里正摆弄着一根青竹,枯瘦却有力的手指捏着劈篾刀,稍一用力,竹秆便顺着纹理裂开一道均匀的缝隙。他边演示边讲解,竹编需经“选竹、劈篾、晾晒、染色、编织、修整、上油”七道工序,每一步都藏着讲究:“选竹要挑三年生的毛竹,太嫩易折,太老易脆;劈篾得匀,最细的能劈到像纸一样薄,还得保证不裂;编织时接口要藏在里面,既结实又好看。”说话间,胡师傅手中的竹篾已开始成形,原本散乱的篾条在他指间跳跃,渐渐围出一个圆润的篮底。这是一个用于结婚礼俗的糖果篮,篮底要编出“福禄寿喜”或者“囍”字表达祝福,提手上也对称地编上不同的图案,“老规矩里,这样的篮子要编得‘外圆内方’,取‘处世圆融,守心方正’的意头。”他举起半成品展示,竹篾交错的纹路疏密有致,像大自然写就的密码。
然而,这份精致背后藏着难以言说的困局。胡师傅放下手中的活计,指关节因常年用力而有些变形,他望着墙角堆着的竹编样品叹气:“这手艺费眼费腰,编一个糖果篮要三四天,工钱还不如年轻人在工厂干一天。”那些蒙着薄灰的样品里,有镂空的竹编灯罩、带花纹的收纳盒,都是他去年的作品,“年轻人嫌麻烦,不愿学;城里人觉得‘土’,不愿买。”最让他揪心的是,村里的孩子别说学编竹器,竹篾都认不全了。队员们围在胡师傅身边,有的举着相机,仔细拍下劈篾时手腕转动的角度;有的蹲在地上,一笔一画记下编织时篾条交错的步骤;还有人掏出卷尺,认真丈量着不同竹篾的宽度和厚度。大家手里忙着、眼里看着,心里都憋着一股劲——要把这门老手艺的精髓吃透,用年轻人的巧思让它在今天焕新出彩。
▲图为实践团拜访竹编师傅进行文化挖掘和学习
▲图为竹编师傅手工编织的竹编果篮
刻刀起落留“刀味”,古谱蒙尘盼新生
离开胡师傅的作坊,实践团沿着青石板路来到章望龙师傅的木雕工作室。与竹编作坊的质朴不同,这里的空气中飘着淡淡的樟木香气,窗前的木工台上,刻刀、刨子、凿子等工具散落其间,墙上挂满了花鸟纹样的木雕成品,牡丹的雍容、梅花的傲骨、仙鹤的灵动,皆在木头上活了过来。
▲图为木雕工作坊里手工雕刻的木雕成品
“真正的木雕,是让木头‘说话’。”章师傅从樟木箱里取出几本泛黄的线装书,纸张因年代久远已有些脆化,但上面用工笔绘制的龙凤、山水纹样却依然清晰。“这是民国时期传下来的木雕图谱,上面的‘博古纹’‘缠枝莲’,是徽州木雕的‘魂’。”他指着一幅缠枝莲图谱解释,“你看这线条,得像流水一样连贯,花瓣要藏着‘起承转合’,不是简单刻个形状。”为了让队员们理解“木与刀的对话”,章师傅拿起一件刚完成的荷花木雕花板。花板上的荷花层层叠叠,花瓣边缘却留着细微的刀痕,不像机器雕刻那般光滑。“这叫‘刀味’,是手工的温度。”他拿起一把平刀演示,“第一步用平刀刻出轮廓,要稳;第二步用圆刀剔出深浅,要柔;最后用斜刀修细节,要灵。急不得,一刀错了,整块木头就废了。”但这份“急不得”的匠心,正面临“传不下去”的尴尬。章师傅坦言,现在能完整刻出“博古纹”的匠人,全镇不超过3人。“年轻人觉得这行‘慢’,学三五年才能出师,不如去学数控雕刻来得快。”更让他忧心的是手艺的生存空间,“现在找我做木雕的,大多是古建筑修复项目,日常用品很少用传统木雕装饰了。”队员们听得认真,有人小心地给图谱拍照存档,有人用拓印纸复制纹样,还有人缠着章师傅请教雕刻角度。
▲图为实践团拜访木雕师傅进行文化挖掘和学习
▲图为章望龙师傅复刻的“四荷”木雕
纸笔记录传薪火,青春巧思谋破局
四天的探访里,实践团的笔记本和相机存储卡都被填得满满当当:队员们说,这些带着体温的细节,是任何博物馆展品都替代不了的“活素材”。“看到胡师傅变形的指关节,看到章师傅那本快碎了的图谱,突然明白‘传承’不是口号。”队长昂华群在实践日志里写道,“我们收集的不只是纹样,更是要接住他们递过来的接力棒。”目前,实践团已将两位师傅的技艺细节分类整理,计划从三个方向破局:把竹编纹理简化为适合批量生产的杯垫、灯罩图案,让老手艺“用得起”;将木雕的图案转化为文具、饰品等的独特装饰,让传统美学“看得见”;结合两位师傅讲述的民俗故事,为文创产品注入文化内涵,让非遗“说得清”。正如指导老师刘娜所说:“这些老手艺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它们需要在年轻人的巧思里活过来。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当好这个‘摆渡人’。”
撰文 |昂华群
图片 | 王旖臻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昂华群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