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大“言途索靖”乡村振兴促进团巴泽行:地名与农耕文明的融合

发布时间:2025-07-24 00:08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嘉璇 黄秋域 黎佳颖 崔艺丹 刘慧婷 黄俪媛 魏宪骏   阅读 75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为深入探寻地名与农耕文明的内在联系,聚焦壮族“那”(Naz,田)文化的深厚底蕴,并挖掘地名赋能乡村旅游路径,2025年7月16日,广西师范大学“言途索靖”乡村振兴促进团深入壬庄乡巴泽梯田开展实地调研。通过实地探访、村民访谈与文献考证,试图厘清“巴泽”地名的壮语渊源及其承载的历史记忆,解锁地名在新时代背景下激活乡村文旅潜能、促进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独特价值。

图为巴泽梯田景区入口

16日上午,团队驱车前往巴泽梯田。当车子穿越层峦叠嶂,一幅由绿色的画卷渐次展开,梯田在云雾里若隐若现,如巨龙盘踞山间。站在观景台俯瞰,1000余亩梯田自山脚绵延至云端,层层叠叠如天阶垂落。

图为清晨雾气环绕的巴泽梯田

“巴泽”,是壮语“Bya”(山隘)与“Caz”(层叠田地)的结合。团队采访了巴泽村村民,听她讲述当地地名的演化。“在村里,地名写法也有过‘把择’这样的变体,‘巴’加了提手旁,‘泽’的三点水也换成了提手旁。”细微的文字差异,是地名在口耳相传与书面记录中流转的体现。

为追溯其历史脉络,团队结合《靖西县地名志》的记载与村民的口述历史进行了更深入考证。史料显示,从《徐霞客游记》中标记为滇桂古道要津的“巴泽”,到近代县志中记载的“把泽村”,尽管书写形式在“巴泽”、“把泽”、“巴择”之间演变,其名称所指向的地理特征却始终如一。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当地村民

随后,团队在村民的指引下深入巴泽梯田,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考察,主要聚焦梯田的构造、耕作方式及村寨布局,试图从地理空间与生产实践中理解“那”文化。

下午,团队扛起拍摄设备,穿行于阡陌之间,捕捉村民在“那”田中插秧劳作的生动场景,记录下刻有“巴泽”字样的老寨门与路牌。“我们想用影像的力量,让‘巴泽’这个充满‘那’文化底蕴的地名被看见、被记住、被向往。”负责摄影的黎同学一边调整无人机角度一边说。以“巴泽”这一文化地名为支点,团队希望通过这一途径增强文旅吸引力,为古老梯田注入新的活力。

图为团队成员实地考察巴泽梯田

梯田文明千年不息,巴泽之名世代相传。当夕阳为巴泽梯田镀上金边,团队成员围坐田埂,梳理一日收获。本次实地考察的深入,让团队对“那”文化的理解从抽象概念落到了具体的山水、田地与村寨之中。考察中记录的生态耕作方式、特色村寨风貌,为团队带来深刻启发。系统构建壮语地名数据库,是将“巴泽”经验升华、推广的关键一步。团队将持续深化研究,为推动壮语地名文化资源贡献学术基础与实践智慧。

图为傍晚巴泽梯田下的水牛

(撰稿:张嘉璇 黄秋域 黎佳颖 崔艺丹 刘慧婷 黄俪媛 魏宪骏 图片:黄秋域)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秋域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