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3日讯(通讯员 杨轩、吴朝文) 七月盛夏,暑气蒸腾。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青衿传薪实践队走进连州市丰阳镇中心学校,开展了为期七天的“人工智能科普支教”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员们以知识为桥、以陪伴为光,为乡村少年打开了一扇通往科技世界与成长殿堂的大门。从开班仪式上怯生生的“老师好”,到结课之际红着眼眶的“明年见”,这场跨越城乡的薪火相赴,早已超越课堂的边界,成为孩子们心中关于热爱与梦想的滚烫记忆。
▲图为青衿传薪实践队人工智能支教活动开班仪式
本次支教活动以人工智能科普为核心,面向七、八年级学生精心设计了Scratch少儿编程、Alink趣味编程、人工智能应用等课程。当Scratch编程的拖拽模块遇上欢快舞动的小猫,当Alink代码的逻辑链条将五彩流水灯串联得次第闪烁,当AI工具精准“抠”出非遗剪纸的镂空纹样、刻画出少年眼中对未来的憧憬,抽象的科技知识变得可触可感,孩子们逐渐体会到“科技不是远方的概念,而是能点亮生活的工具”。在实践中,队员们观察到,不少乡村孩子对AI的认识仅停留在模糊的概念层面,甚至因平时鲜少接触电脑,对键盘的基础操作都十分陌生,但这丝毫未削弱他们探索新知识的热情。课堂上,既有学校附近的孩子早早到场,也有学生从周边乡镇专程乘大巴赶来,烈日奔波,只为不错过这堂“家门口的科技课”。
▲图为图为实践队成员宣讲人工智能知识
人工智能课堂之外,实践队还精心设置了预防校园霸凌、国家安全教育、我心中的思政课、红十字急救知识培训、音乐鉴赏等拓展课程,构建起"能力+品格"双培育体系。急救培训现场,孩子们学着老师示范的样子,跪在模拟人旁练习心肺复苏(CPR+AED),口中念着海姆立克急救法“剪刀石头布”的核心口诀,小脸上写满“守护生命”的严肃;预防校园霸凌的讨论中,有人小声说出“不做沉默的旁观者”,立刻引来一片附和;国家安全教育课上,退伍兵老师身着军装,讲述先烈以身许国的故事,孩子们目光炽热,眼泛微光,在感动中悄然埋下“爱国”的种子;思政课上,关于责任困境的辩论中,同学们各抒己见却始终锚定正确价值,对道义的坚守在思想交锋中愈发鲜明;音乐课上,杯击《稻香》的节奏与窗外稻浪共振,指尖跃动的音符里,藏着童真与自然对话的温柔,让“美”的种子悄然扎根。
▲图为实践队成员利用AED和假人教具为孩子们演示心肺复苏术
▲图为实践队成员为同学们上国家安全教育课
本次人工智能支教活动以科技赋能乡村教育,收获多方赞誉与好评: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团委书记黄文官在活动期间来到丰阳镇中心学校指导工作,黄书记对活动成效表示高度认可,赞扬实践队员助力乡村教育的奉献精神,鼓励其开发更加贴合本地的科技教育方案、打造有影响力的支教品牌;丰阳镇中心学校也充分肯定此次智教活动,认为人工智能进校园拓宽了乡村学生的科技视野、丰富了假期生活,为孩子们开启了通往未来科技与梦想的窗口;学生家长亦对活动满意度颇高,普遍认为活动从编程启蒙、逻辑思维训练、人际交往等方面提升了学生综合素养,十分感谢实践队员的付出并期待更多人工智能支教活动下乡。
▲图为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团委书记黄文官与丰阳镇中心学校学生交流
▲图为实践队成员与丰阳镇中心学校老师交流
▲图为实践队成员走访学生家庭
短短七天的支教活动,其意义早已超越课堂本身。从推动教育均衡的维度看,实践队带来的编程教学与AI科普课程,精准弥补了城乡在新兴科技教育领域的差距,让乡村孩子们得以“零距离”触摸前沿科技,极大拓宽了他们的视野边界;从素养培育的层面讲,这些课程成功点燃了孩子们对科技的热情,在编程逻辑的梳理与创新实践的探索中,悄然滋养着他们的逻辑思维与创新意识,为其未来融入科技社会播下了希望的种子。此外,实践队面向学生与家长开展的专项调研,清晰勾勒出乡村地区对人工智能的认知现状,不仅为后续的科技普及工作奠定了扎实基础,更推动着“AI赋能教育”的理念逐步扎根乡村大地,释放出持久的育人能量。
▲图为人工智能支教活动结课仪式
▲图为实践队成员们与同学们的合照
离歌轻起,丰阳镇的青山静默矗立,见证着这场以AI为桥的教育之约悄然落幕。青衿传薪,传的是知识火种与“梦想可及”的力量;AI筑梦,筑的是科技雏形与城乡教育均衡的希望担当。结课之时,孩子们眼中的期待与不舍,便是最珍贵的肯定。队员们说:“我们带来的有限,但孩子们的向往与成长,早已超越课程本身。”这份双向奔赴的温暖,正是三下乡活动最动人的注脚。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轩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