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双减”政策下课后服务科学教育需求,同时落实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要求,7月12日至18日,安徽工程大学燃梦“化”语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走进芜湖天门山街道广福社区,与青少年共赴趣味化学实验之约,点燃科学好奇心。该项目获批2025年芜湖市“芜聚青春,共创未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由安徽工程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2023级各专业学子共同组建,团队成员具备扎实的化学专业知识和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能够将复杂的化学知识转化为直观有趣的实验现象与生活语言,让科学触手可及。活动通过“演示+互动”的形式,将实验室搬到社区,让孩子们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近距离感受化学魅力,为社区注入生动鲜活的科普教育资源。
解锁未来燃料密码:感受氢能源的力量
“解锁未来燃料密码”实验率先登场。团队成员先通过PPT展示氢能源在新能源汽车、充电宝中的应用,让孩子们对“看不见的能源”建立认知。随后,操作员将实验台上的镓铟锡合金与铝片反应并放入水中,细密的氢气气泡顺着导管通入氢能源电池模块——当连接导线的玩具小车无需插电就能缓缓移动时,孩子们立刻围拢到实验台边,发出阵阵惊叹。团队成员用“小鸟”与“鸟笼” 的比喻解释原理,连一旁陪同的家长都笑着说:“这样讲我们也能听明白。
大象牙膏:见证泡沫的“魔力”喷发
“大象牙膏”实验让现场气氛瞬间沸腾。团队成员首先展示了实验材料:稀释后的过氧化氢溶液、洗洁精、食用色素,以及关键的催化剂。当橙红色泡沫带着“滋滋”声从锥形瓶中喷涌而出,高度超过20厘米,孩子们的欢呼声差点盖过主持人的解说。“这是因为催化剂让过氧化氢分解出氧气,洗洁精把氧气‘包’成了泡沫。”团队成员一边用PPT展示简单反应图,一边对比“冰块融化”和“泡沫生成”,帮孩子们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水果电池:亲手点亮科学之光
“水果电池”实验互动体验环节中,孩子们终于有了动手机会。实验员先展示了完整的操作流程并讲解了简单的原电池原理,孩子们分组体验,实验桌上整齐摆放着柠檬、铜片、锌片、导线等材料,在团队成员一对一指导下,孩子们开始制作水果电池。“我的灯亮了!”第一组成功的孩子举着插有金属片的水果欢呼。
魔法荧光棒:探寻化学之美的奥秘
“魔法荧光棒”实验中,孩子们摇晃混合好的鲁米诺试液后,透明液体瞬间发出蓝色荧光,持续1分多钟才变暗。“这和警察查案用的技术有点像,能让看不见的痕迹发光。”主持人简单的延伸讲解,让孩子们眼中的好奇更浓了。
团队指导老师马晨介绍:“这是团队二度获批市级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充分展现了学院“青年化学+”特色育人品牌理念,和孩子们一起,必须确保指导不断线。”社区工作人员表示:“之前一直想搞科学类活动,但缺乏专业力量,这次大学生们把实验设计得安全又有趣,孩子们不仅玩得开心,还能学到知识。”
活动结束时,不少孩子仍意犹未尽,还有人追着问“明天还能来吗”。这场由安徽工程大学学子主导的实验活动,既用专业填补了社区科学教育的空白,也用创意让孩子们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而这正是团队开展活动的初衷:让科学走出实验室,成为孩子们能触摸、能参与的生动体验。
本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生动诠释了芜湖市“芜聚青春,共创未来”的主题,彰显了安徽工程大学学子服务社会、启迪未来的实践价值。学校将持续深耕实践育人沃土,在基层播撒科学种子,点燃创新火种,为赋能社会发展贡献源源不断的青春动能。
(文:马晨、章日成;图:马晨)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章日成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