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3日讯(通讯员 罗庆锐、陈晓琪)为深入落实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美育为桥助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2025年7月13日至18日,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绘美客韵”百千万工程突击队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助梦e夏”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联合行动,深入梅州市大埔县大埔中学开展义教活动。其中,“绘美客韵”突击队通过美术手工、非遗传承、音乐赏析三类特色的美育课程,力求在教与学的互动中全面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发现美、创造美。
▲图为两支突击队队员与大埔中学学校领导、学生合照。 杨钰楠 供图
巧手赋新生,废材焕光芒
在美术手工教学中,突击队通过特色课程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培养审美与创造力。《拼贴与艺术之美》课程独具匠心,学生们利用纸箱、报纸、塑料瓶等生活废弃物,通过裁剪拼贴完成艺术创作。课程打破传统绘画对单一材料的限制,将绘画与手工结合,既培养了学生发现身边美的能力、提升了审美水平,也引导学生们学会合理利用资源。《艺术疗愈非遗纸浆画》课程则将心理疗愈与非遗技艺相融合,学生们先根据“心灵故事盲盒”卡牌进行联想,通过解读卡牌倾诉情绪与故事,再用缤纷纸浆作画,在揉捏、涂抹中释放创造力。学生们以卡牌说故事、用纸浆画传心意,在非遗传承里寻得治愈,在团队协作中增长本事,尽显美育温度。在《常见植物辨识与彩色手绘盆栽制作》课程上,老师先是通过连连看小游戏引导学生辨识植物名称,随后指导学生动手制作手绘盆栽,鼓励他们发挥想象,用画笔勾勒植物形态、调配色彩,一个个充满特色的小盆栽最终在学生手中诞生。学生们在探索植物奥秘的同时,将自然之美转化为艺术表达,既丰富了植物知识,也在手工创作中提升了审美情趣与创新思维。
▲图为《常见植物辨识与彩色手绘盆栽制作》课堂上队员指导学生制作。冼少彬 供图
技艺传薪火,美育润心田
在非遗传承教学中,突击队以实践性教学的方式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非遗蜡染创意手工》课程开始前,队员们先展示了一幅蜡染的图片,让学生们带着“美丽的花纹是如何变出来的?”这个问题,在视频中探索苗族蜡染“浸蜡、绘图、靛染、脱蜡”的古老工艺,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花朵的千姿百态以获取灵感,再用蜡笔勾勒纹样。当一幅幅蓝白相间的蜡染作品完成时,学生们皆惊叹于“布里生花”的奇妙。《非遗剪纸手工》课程则聚焦“剪纸与阴阳刻”的核心技法,以“镂空”为艺术语言,指导学生剪刻寓意深远的传统纹样。学生们以红纸为画布、剪刀为笔,体验“一剪成型”的惊喜与对称带来的和谐、圆满之美,创作出极具装饰性的剪纸作品,在“减法艺术”中体会“虚实相生”的中国美学。
▲图为《非遗蜡染创意手工》课堂上老师指导学生创作。姚子霖 供图
▲图为《非遗剪纸手工》课堂上队员与老师合照。李卓蓝 供图 古调新声传,童心乐韵长
在音乐教学中,突击队借助电影《哪吒2》的配乐、《萱草花》及《一起向未来》等特色作品,巧妙传递文化内涵与精神力量。在孩子们的期待中,《哪吒2电影配乐赏析》课程拉开了帷幕,课程通过引导学生聆听二胡、琵琶等民族乐器在影片配乐中的创新运用,感受琵琶的铿锵、笛箫的空灵,认识这些乐器在电影中的情感表达,深入体会传统乐器与现代技法碰撞的独特美感及其在影片中的情感表达。《萱草花》学唱课程扎根于“萱草忘忧”的传统文化意蕴,以传递亲情温暖为核心。课程通过分句教唱与情感表达训练,引导学生体悟音乐蕴含的温情。同时,结合其作为电影《你好,李焕英》主题曲的背景,深入探讨作曲家如何运用简约旋律,深刻展现厚重亲情主题。2022年冬奥会主题曲《一起向未来》的教唱与讲解,解读了“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运精神,让美育与德育自然融合。值得一提的是,队员们还精心设计了《四季大作战》基本节奏问答和音乐版《女巫的毒药》的小游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充分体会音乐的魅力。此外,团队还通过积分制的方式调动孩子们的上课热情,用可爱的玩偶礼物为积极参与的学生送上惊喜。
▲图为《一起向未来》的教唱与讲解时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冼少彬 供图
图为队员们为孩子们颁发玩偶礼物。冼少彬 供图
美育润乡土,童心绽芳华
在六天的义教活动中,突击队累计开展课程16课时。学生们不仅收获了拼贴画、蜡染、剪纸等手工作品,更是在非遗传承中增强了文化认同,在艺术创作中提升了审美素养。“绘美客韵”突击队队长郑嘉谊表示:“团队带来美育课程的目的,不仅是想让同学们学手工、唱歌谣,更想激发他们的创造力,突破思维的边界,使他们明白,在语数英等有标准答案的学科外,还存在无标准答案的创作形式,从而培养他们质疑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结课当天,孩子们抱着自己的作品围在老师身边,还有学生牵着老师的手说:“哥哥姐姐一路顺风,谢谢你们这几天的教导,我会想你们的。”稚嫩的话语里满是纯真与不舍。
通过此次义教,突击队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乡村教育的振兴不仅需要知识的传递,更需要美的滋养。这些看似轻松的手工课、音乐课,实则是在为乡村孩子搭建与传统文化对话的桥梁,让他们在触摸非遗、创作艺术的过程中,找到文化根脉与自我表达的力量。未来,队员们将继续以专业所长赋能乡村,用青春热忱点亮希望,让更多乡村孩子在美育滋养中发现美、创造美、传递美。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晓琪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