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莓”好植行实践团走进罗集育秧基地,与基地负责人韩书记展开深入交流,聚焦水稻生产的"源头工程"——种子筛选与秧苗管理,揭开现代农业提质增效的关键密码。
图为团队成员在育秧基地前合影。余吴际供图
种子优选:科学验证胜过盲目跟风
基地主要采用"一线""二线"种子,即近1-3年培育的新品种。"这些品种经过本地化试种验证,在抗逆性、产量表现上更为稳定。"韩书记特别强调科学验证的重要性,"去年有个新品种宣传亩产很高,但小范围试种后发现,在本地的实际产量却远低于宣传的产量。"他特别提醒农户避免盲目追求新品种:"建议先划出试验田对比种植,观察抗病性、分蘖能力等指标,再决定是否推广。"韩书记还分享了一个"土办法":每年都会划出专门的对比试验田,将新品种与当家品种并排种植,通过观察分蘖数、穗粒数、抗病性等指标,筛选出最适合本地种植的品种。"这个过程可能要持续2-3年,但为了稳产增收,这个时间是值得的。"团队成员记录道:"这印证了课堂所学——品种区域适应性试验是规避种植风险的重要环节。”
图为团队成员观察水稻秧苗。许云欣供图
优质稻困局:产业链短板待突破
在谈及优质稻推广时,韩书记坦言他们种出的优质稻,最后有的也按普通杂交稻价格卖了,这是由于缺乏专营收购企业和品牌化运营渠道,农民种植优质稻的收益难以体现。这一现象引发团队成员的思考:"乡村振兴需要打通从生产到市场的全链条,除了要有品质的保证,还要有品牌的推广 。"
韩书记也表示,希望能与高校合作,探索"订单农业"模式:"如果有企业能提前签订收购协议,给出合理溢价,农户种植优质稻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
图为韩书记带领团队成员参观育秧基地。赵洞明供图
病害防控: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当团队成员询问到如何进行病害防治,韩书记说:"有些水稻秧盘有白色棉絮状物质,这就是'棉腐病'的典型症状。"据其介绍,每年3-6月是育苗关键期,也是病害高发期。除了棉腐病,恶苗病也是常见威胁。"这些病害一旦爆发,轻则影响秧苗质量,重则导致整批秧苗报废。" 对此,基地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防控方法:在种子处理上,播种前用温水浸种,并添加杀菌剂;在环境调控上,通过大棚通风调节温湿度。除此之外,还需要进行早期干预,发现病苗立即移栽,避免病情扩散 。"最怕的就是拖延。"韩书记说,"有些农户看到少量病苗不当回事,等三天后再处理,可能一半的秧苗都烂掉了。"队员们认真记录着这些实用经验:"教科书上虽然写了防治方法,但如何把握最佳防治时机,这些细节才是最宝贵的实战知识。"
图为团队成员与韩书记进行访谈。赵洞明供图
科技赋能:老把式的"新农具"
当谈及到技术短板时,韩书记拿出了一本泛黄的田间记录本:"三十年经验都在这儿,但现在我们也用上了物联网监测仪,以前全靠经验积累,现在有了新帮手。"韩书记为队员们展示可以实时监测大棚内的温湿度、光照等参数的物联网监测系统,"这些数据会自动传到手机,遇到异常情况能及时预警。”但韩书记也坦言,“这对小农户来说,这些设备还太昂贵,最需要的是一些简单实用的工具,比如能快速诊断病虫害的手机APP,或者简便易行的土壤检测方法。”
图为育秧基地的插秧机。陈乐供图
所行所思: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
一天的调研结束后,实践团队收获丰硕。在专业技能方面,团队成员将课堂理论知识与田间实践紧密结合,通过实地观察不同品种的对比试验,深化了对种子区域适应性的理解,同时也掌握了识别棉腐病、恶苗病等实际病例,提升了病害诊断与防治能力。在实践能力上,团队成员通过问卷调查、田间观察、技术示范等活动,锻炼了沟通协调、问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与农户的深入交流,让他们学会如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播农业技术。此外,在看到农业生产的艰辛与重要性,队员们也更加坚定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信念,认识到科技支农的重要意义,并表示将继续关注三农问题,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惠琳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