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医学院“太行星火传薪志,青衿力行振乡邦”暑期社会实践服务队赴沧州市大运河非遗博物馆开展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5-07-23 20:3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马铁九、徐熙来、王兆爽、李香凝、郑炜辰   阅读 221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为深入推进国家“三下乡”战略部署,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引导青年学子在实践中传承文化、服务乡邦,2025年7月20日,承德医学院“太行星火传薪志,青衿力行振乡邦”暑期社会实践服务队走进大运河非遗博物馆,开展实地观察与视频宣传实践活动,以青春力量探寻非遗文化与乡村振兴的融合路径。

一河连百艺:解码运河非遗的文明基因

活动当日,队员们步入博物馆,即刻被其蕴含的文化哲思所震撼。展馆以大运河千年漕运轨迹为设计灵魂,天花板上简化的河脉图谱如文明经络,串联起京、津、冀、鲁、苏等运河沿岸地域的非遗瑰宝。这种 “一河贯南北,百艺汇一堂” 的空间叙事,不仅直观呈现了大运河作为 “流动的文化遗产” 的磅礴气象,更深刻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交融中传承、在互鉴中发展的内在规律。

通过讲解员的讲解,队员们在展品与文字的交织中读懂,大运河不仅是贯通南北的经济动脉,更是承载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文化长廊,而散布其间的非遗项目,正是这条长廊上最璀璨的明珠,为当代乡村振兴提供着深厚的文化滋养与精神支撑。

非遗赋乡韵:沧州样本中的振兴密码

在众多展区中,沧州非遗专题馆让队员们窥见非遗与乡村振兴的生动共鸣。讲解员带领队员们依次参观美食与武术两类非遗展区,并详细介绍相关情况。

美食非遗展区里,色泽红亮的沧州狮子头制作技艺展示详尽,从选料配比到炖煮火候的传统手法,彰显着民间饮食文化的智慧;香气四溢的肃宁麻花非遗传承故事,讲述着小麻花如何从乡村市集走向更广阔市场,成为带动地方就业的特色产业。

来到武术非遗展区,讲解员的声音也变得充满力量感:“这里展示的是形意拳、八极拳的招式图谱与传承人演练视频,沧州‘武术之乡’的精神内核在其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他还告诉队员们,当地正通过开设乡村武术培训班、举办非遗展演等方式,让传统武术成为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吸引游客的重要抓手,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青春担使命:以实践行动续写传承新篇

实践过程中,队员们分工协作,一边细致观察记录非遗展品的文化内涵与传承现状,一边用镜头拍摄宣传视频。期间,他们就非遗与乡村振兴的结合点向讲解员进行了详细请教。讲解员耐心介绍了许多非遗项目成为乡村特色产业重要支撑的案例,如沧州传统糕点制作技艺带动了周边村庄小麦种植与加工产业发展,武术培训产业让不少返乡青年实现了家门口就业。这些案例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守护非遗不仅是传承文化,更是激活乡村经济的有效途径。

文脉续新篇:从运河之畔望向复兴远方

此次大运河非遗博物馆实践活动,不仅是一次文化寻根之旅,更是青年学子践行 “国之大者”的生动实践。从大运河的千年文脉中,队员们读懂了非遗保护对于增强文化认同、凝聚民族精神的深层意义;从沧州的振兴样本里,他们看到了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无限可能。

青年学子以实地观察与视频宣传为纽带,架起非遗文化与乡村发展的桥梁,让青春力量融入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时代洪流。未来,承医学子将继续以“太行星火”传递文化薪火,以“青衿力行”助力乡邦振兴,让非遗文化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焕发新活力,用青春行动书写新时代的责任与担当。

撰文 | 马铁九、王兆爽

图片 | 李香凝、徐熙来

审核 | 郑炜辰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郑炜辰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