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4日讯(通讯员 郑超杰)盛夏的皖南山区,安徽农业大学材料与化学学院“溯徽遗文脉,启文创新程”暑期社会实践团一行人,于2025年7月10日至16日,深入宣城市绩溪县伏岭镇,展开为期七天的社会实践。粉墙黛瓦的徽州古村落掩映在青翠之间,更跃动着青春的活力。这群怀揣专业学识与赤诚之心的青年学子,以脚步丈量古村,以创意激活非遗,为徽州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注入蓬勃的青春动能。
解码古建艺术,深挖非遗富矿
实践伊始,团队便一头扎进伏岭镇厚重的文化土壤。在太极湖村,古宅深巷成为队员们学习徽文化的露天课堂。他们流连于章氏宗祠的雕梁画栋,细心观察古民居门楼、窗棂上精美的木雕、砖雕、石雕(“徽州三雕”)。花鸟鱼虫灵动传神,人物故事寓意深远,细腻繁复的线条无声诉说着徽派工匠的智慧与审美。实践团成员们用相机记录下每一个纹饰细节,为后续的文创设计积累下丰富的视觉素材库。“这些雕刻不仅是艺术品,更是解码徽州文化基因的‘密码本’。”团队成员在探访中感慨道。
▲图为太极湖村保留下来的精美砖雕
实践团还专程拜访了当地的木雕匠人和竹编艺人。在匠人的工作坊里,学生们亲眼目睹坚硬的木头在刻刀下幻化出生灵,粗糙的竹篾在巧手中编织成器物。匠人们不仅演示了精湛的技艺流程,更分享了坚守传统的不易与期待。“一根竹篾要顺,编出来的篮才稳。”竹编师傅质朴的话语,传递着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深深打动了在场的同学们。这些面对面交流,让队员们不仅收获了技艺知识,更汲取了文化传承的力量与责任。
▲图为实践团向木雕师傅请教学习
巧思融合科技,文创赋能新生
如何让沉睡的古艺焕发时代光彩?实践团将专业思考与创新实践紧密结合。在驻地工作室,前期收集的海量徽州纹样、传统符号被精心梳理。成员们发挥设计才能,将“三雕”中的经典图案、吉祥寓意进行提炼、解构与再创作。更引人注目的是,他们积极学习并操作绣花机等现代设备,尝试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融合。
丝线在程序的指引下精准穿梭,古老的徽州纹样在布料上“活”了起来。一件件凝结徽风皖韵与现代审美的文创产品设计图案雏形初现。“我们尝试以线为媒,让徽雕之美走出深宅大院,融入现代生活场景。”实践团负责人昂华群介绍道。这种“挖掘+设计+科技转化”的模式,为非遗的活态传承与市场接轨探索了新路径。
▲图为实践团成员使用绣花机绣制纹样
▲图为实践团成员进行文创设计
余韵依然悠长,未来值得可期
七天的伏岭之行,是青春与古老的对话,是创意与传统的碰撞。安徽农业大学的同学们以材料与化学学科背景为依托,跨界探索文化传承新形式。“这次实践,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徽州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明确了作为青年学子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责任。”带队老师分享道,“返程是终点,更是起点。我们将继续打磨作品,深化研究,让徽遗文脉在我们的创意中生生不息。”
当实践团踏上归途,带走的不仅是丰富的素材、初具形态的文创设计,更有一颗颗被徽文化深深浸润、立志传承创新的心。这场青春赋能的文化探寻,已在伏岭的土地上播下希望的种子,期待在更广阔的天地间,绽放出徽文化历久弥新的时代光彩。
撰文 | 郑超杰
图片 | 王旖臻
声明:本文为大学生云报版权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以任何其它方式使用,如需转载请与大学生云报取得联系。
审定:昂华群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