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含情,人情暖心——广商学子与赤坑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5-07-24 00:08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钟雨婷   阅读 397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心得

大学生云报7月23日讯(通讯员 钟雨婷)近日,在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的号召下,广州商学院紫荆志愿服务队前往广东省肇庆市广宁县赤坑镇,以青春之足迹丈量祖国之大地,以奋斗本色助力乡村振兴。在踏入赤坑镇的那一刻,做了充足准备的队员们还是被这里的困难程度所震惊。是从镇上到县城近两个小时的盘山公路,是盘山公路上因大雨而导致的山体滑坡,是镇上总共就三两家的小卖部和小饭馆,打破了队员们对广东地区的认知。怀揣着青春洋溢的热情和不懈的精神,服务队正式“驻扎”赤坎镇中心学校。

在服务队展开调研过后,一切好像有了转机,柳暗花明,赤坑镇的韵味才缓缓的向我们袭来。

山有魂:青绿画卷里的自然馈赠

无人机盘旋在石猪山上空时,镜头里的赤坑像被打翻的绿色颜料盒。服务队队员沿溪流溯源时,脚下的山路藏着自然的密码——砂仁的叶片上滚动着晨露,3公里生态步道正沿着砂仁基地蜿蜒,仿佛要将这些山林的秘密一一铺展。

图为服务队队员行走在砂仁种植基地

水有魄:溪流叮咚里的生命律动

从瀑布跌落的水流,化作山间的溪流,一路叮咚着穿过砂仁田。队员们沿溪徒步时,常能看见水里的石斑鱼倏忽游过,溪畔的蕨类植物垂着晶莹的水珠。有队员蹲下身掬起一捧水,清冽得能看见掌心的纹路——这便是赤坑的水,养着瀑布的雄奇,也润着砂仁的饱满。

丰水期的瀑布像匹未收边的银锦,4米宽的水幕从青灰色岩石上垂落,轰鸣里藏着细碎的叮咚——那是水珠跳在溪石上的声音,与林间的虫鸣、远处的鸟鸣,凑成了赤坑最天然的协奏曲。听着溪流声,看砂仁叶在风中摇曳,或许能懂赤坑人常说的“水是山的魂”。

图为石羊山瀑布实景图

人暖心:烟火气里的赤诚相待

比起山水的惊艳,赤坑人的温暖更像细水长流的浸润。

调研途中,一位开着小面包车的大叔成为队员们的 “专职司机”。无论是前往砂仁种植基地、香鱼养殖基地,还是探访偏远山区,司机总能准时接送,车内常备的创可贴、防蚊水等物品,无不彰显着细致入微的关怀。在前往石羊山瀑布时,因前夜降雨导致山路泥泞湿滑,司机便走在队伍前方开路,遇陡坡伸手搀扶,反复叮嘱“慢些,安全第一”。更令人动容的是,司机还主动带队员们去往平日散心的“秘密基地”,让大家在忙碌间隙得以放松休整,这份超越职责的关怀,让团队倍感温暖。

图为司机师傅带领队员所前往的“秘密基地”

随着调研推进,服务队与镇上药店的阿姨日渐相熟。在调研工作接近尾声、队员们整理行囊准备告别之际,阿姨捧着一罐琥珀色的土蜂蜜来到驻地。“这是老伴上周去后山大石缝采的蜂蜜,泡水泡茶都好。”罐中沉着的几粒砂仁,是特意添加的本地特产。这位朴实的农村妇女坦言:“不懂大道理,但知道你们是来帮赤坑的,就像当年知青下乡送本事。”简单话语道出的,是赤坑人对志愿者们最真挚的认可。

赤坑镇干部的话语道出了当地群众的共同心声:“不怕底子薄,就怕没思路,你们带来的新想法,比金子还珍贵。”这份双向奔赴的信任与支持,不仅为志愿服务注入动能,更印证了乡村振兴进程中,城乡互助、情感共鸣的深厚力量。

图为赤坑中学校长与服务队队员交流

离开赤坑那天,队员们站在山口回望,云山里瀑布的轰鸣仍在耳畔回响,山脚下的砂仁田像铺展的绿绸,而药房阿姨递来的土蜂蜜还留着余温。这份藏在山水间的温暖,早已超越了“第三宝”的具象,化作队员们心中对乡土中国最生动的注解。

原来所谓“振兴”,从来不是单向的施与受。当无人机镜头里的瀑布与村民掌心的砂仁相遇,当高校的创意图纸与客家老房的木梁重叠,服务队看见的不仅是山水的复苏,更是人情的流动——它让15米的瀑布有了故事,让每一粒砂仁都带着温度,让青年人的创意与土地的脉搏同频共振。

赤坑的山依旧是那座山,水依旧是那汪水,但当用心的热忱注入其间,风骨便有了灵魂,灵韵便生了烟火。这或许正是乡村振兴最动人的模样:不是冰冷的开发图纸,而是无数双手共同编织的经纬;不是遥远的愿景,而是每一份善意、每一次相助累积的温度。而这份赤坑的温暖,终将化作更多青年走向乡土的动力。

当万千个“云山里瀑布”被看见,当无数颗“砂仁”的故事被讲述,当人情的暖流在城乡之间不息奔涌,服务队终将明白:真正的振兴,是让每一片土地都活起来,让每一份坚守都被珍视,让山的风骨、水的灵韵与人的赤诚,共同写就新时代的乡土诗篇。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钟雨婷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