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地气 活理论丨安徽师大“红色之声”学生理论宣讲团以青春力量让红色理论在皖地生根

发布时间:2025-07-23 15:0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陈红妹   阅读 4.3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23日讯(通讯员 潘萌)2025年夏,安徽肥西小井庄的包产到户纪念馆里,一群青年围在泛黄的分地契约前驻足沉思。“40多年前,这里的村民敢闯敢试, 敢为人先写下改革开篇;今天,成员们要让这份精神在新时代有新回响。”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红色之声”学生理论宣讲团的成员们,带着这份感悟踏上旅程 他们以理论为笔、文艺为墨,在芜湖、合肥的基层土壤里,播撒着红色火种,书写着新时代青年的传承答卷。


图为团队成员出发前在敬文图书馆前合影。通讯员 李宇菲 摄

核心领航为宣讲注入“根与魂”

“宣讲要扎根基层、贴近群众,让红色理论真正走进百姓心里。”这是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领导刘玉艳对宣讲团的殷切嘱托。实践期间,学院领导刘玉艳、李祥兴多次深入现场指导慰问,为团队注入强心剂。学院始终将宣讲团建设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抓手,组建了由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的指导团队,从选题策划到内容打磨、从形式创新到现场把控,全程给予精心指导。

“与同学们一起深入基层,见证理论宣讲如何打动人心,这既是指导也是提升。”指导教师王瀛培的话道出了团队成长的密码——在专业指导下,宣讲团成员的理论素养和宣讲能力不断提升,理论宣讲的“根”扎得更深,“魂”铸得更牢。

图为学院党委副书记刘玉艳对团队成员的殷切嘱托。通讯员 潘萌 摄

花样传声:让理论跳出“教科书”

“理论宣讲不能照本宣科,要让群众听得进、记得住。”宣讲团始终坚持创新宣讲形式,根据不同受众调整内容与方式。在芜湖市儒林西苑社区,宣讲员何文卓以奇瑞“瑶光2025”战略为例阐释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活动中还有诗歌朗诵、舞蹈等节目,让居民易懂易悟;在镜湖区赭山公园,他们用抗战主题展板讲述本地抗战故事;在肥西县山南镇,结合中国农村包产到户纪念馆的历史解读改革精神传承;在合肥市亳州路小学,通过问答、合唱等互动让孩子们感受红色文化。

图为团队在各地开展宣讲活动。通讯员 潘萌 李宇菲摄

从理论宣讲到文艺表演,从实地参观到互动问答,宣讲团用青年人的话语体系,让红色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从“坐着听”到“跟着动”,理论在花样表达中活了起来。

校地携手:为宣讲搭起“连心桥”

在芜湖市澛港街道和肥西县桃花镇集贤社区共建的“行走的思政课”教学实践基地为持续开展宣讲活动搭建了稳定平台,以前是走出去宣讲,现在是扎下来做事。校地双方将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协同育人,让青年学子在服务基层中成长,为安徽发展注入青春动能。校地同心让青年声音传得更远,让红色理论与群众的心贴得更近,使理论宣讲从“一阵风”变成“四季春”。

图为学院与芜湖市澛港街道共建“行走的思政课”教学实践基地。通讯员 潘萌 摄

图为学院与合肥市肥西县桃花镇集贤社区共建“行走的思政课”教学实践基地。通讯员 刘天成 摄

青春作答:让使命照亮“新征程”

从烈士陵园重温入团誓词,到中建八局宣讲纪律精神;从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深情回顾,到解读二十届三中全会的奋进展望。半个月里,宣讲团走进两市六区县,近20场活动见证着团队的成长。“站在包产到户纪念馆里,才懂‘敢闯敢试’四个字的重量。”队长高兢雯的感悟,是所有成员的心声。

图为团队成员集体合影。通讯员 潘萌 李宇菲 刘天成 摄

“青春中国的故事,要由团队成员们续写。”正如他们在朗诵中所言,这场跨越半月的实践只是起点,未来,团队将以校地共建基地为纽带,用皖山皖水间的红色故事创新理论表达,让红色基因在青春话语中焕发新活力。这群师大青年正以行动接续安徽大地上的红色薪火,他们坚信,青春与使命同行的道路,正沿着八皖大地向民心延伸,向着新时代安徽发展的前方铺展。安徽师范大学 潘萌

图为团队成员赴芜湖烈士陵园开展缅怀先烈活动。通讯员 刘天成 李宇菲 摄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红妹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3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