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4日讯(通讯员 张轩 吴宇 田明泓)这个七月,天津大学有医说医实践队的29名青年学子整装出发,深入天津市滨海新区、宁河区、西青区、武清区、北辰区等七个行政区的十七个社区乡村,开展了为期8天的暑期社会实践。面对天津市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常驻人口近四分之一的严峻形势,实践队拿准服务重心,精准聚焦老年群体,将专业的医疗科普知识、贴心的健康筛查服务和温暖的人文关怀送到老人家门口,以实际行动响应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号召。
25个“健康锦囊”,从救命技能到慢病管理全覆盖
在滨海新区联盟村、南台村,武清区崔黄口镇店子村等多个服务点,队员们因地制宜搭建起临时的“健康课堂”。他们精心筹备了涵盖25个主题的科普讲座,内容不仅包括救命技能“心肺复苏术”和“海姆立克急救法”的实操演练,更深入浅出地讲解了高血压、糖尿病、骨质疏松、关节炎等老年人常见多发病的成因、典型症状及日常防治要点。为了确保知识的有效传递,队员们摒弃晦涩的医学术语,别出心裁地采用了“方言讲解”“生活场景再现”等生动形式,使复杂的医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趣味盎然。实践队近20场的线下科普宣讲始终以“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为核心目标,力求让每一位参与的老年人都能有所收获。
▲图为有医说医实践队队员在滨海新区海滨街联盟村为老年人讲解“脑卒中”相关知识
500+人次基础检测,“心律卫士”现场守护50+颗心
实践队不仅传授知识,更将人文关怀落到实处。在每个服务点,队员们利用专业设备,免费为老年人提供血压、血糖测量服务,累计检测超过500人次。最具特色的是,他们带来了天津大学医学院自主研发的便携式“心律卫士”心脏检测仪,现场为老人进行冠心病风险预测筛查,累计完成50余次早期筛查。
队员们认真倾听并收集老年用户的使用反馈,致力于将基层的真实声音转化为产品迭代升级的动力。依据设备生成的个性化健康报告,队员们耐心细致地为每位老人提供一对一的精准健康管理建议。这种“家门口”式的专业健康筛查,有效弥补了基层医疗资源的不足,让科技创新的暖意精准抵达乡村社区,成为守护银龄健康的坚实力量。
▲图为有医说医实践队队员在滨海新区中塘镇南台村用“心律卫士”为老年人进行冠心病风险预测筛查
科学“问”需,以7区17地为样本,多维度扫描银龄健康痛点
肩负“服务者”与“倾听者”的双重使命,实践队深知精准把握需求是推进健康老龄化的关键。为此,团队以服务覆盖的7区17地为样本,综合运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焦点小组讨论等多种方法,开展了“乡村‘三早’知识普及调查”。调研特别聚焦高龄、失能失智、多病共患、低收入等弱势老年群体及其照护者,深入了解他们的健康服务核心需求、对现有服务的评价以及对提升健康福祉的深层期待。这份深入一线、覆盖城乡梯度的调研成果,有望为天津市探索“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健康长寿、生活尊严”的现代化健康老龄化路径提供宝贵的基层决策支撑。
▲图为有医说医实践队队员在西青区盛兴佳园社区同老年人开展调研访谈
服务超8000人次!“授人以渔”的健康科普薪火相传
作为天津大学医学院持续开展四年的品牌实践项目,“有医说医”实践队从最初一个暑期由6人服务4村,已发展壮大到今年暑期29人服务7区17地,四年共累计服务超8000人次。第七期有医说医实践队在延续“授人以渔”的健康科普和扎实服务的同时,更着力探索多维创新模式——结合天津市“寸草心”民心工程,在南开区雅云里、长虹街光明路等多个社区开设“一对一辅导”和“小班专研课堂”,手把手教授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进行医院预约挂号等操作,切实弥合“数字鸿沟”;在西青区汇英苑、民兴佳园及南开区部分社区,实践队为青少年志愿者系统培训心肺复苏术、海姆立克急救法等急救技能,为社会培养服务银龄群体的有生力量;此外,实践队计划试点搭建集患者信息管理、健康监测数据上传、医生远程指导等功能于一体的“乡村慢病管理云平台”,致力破解基层医疗人员匮乏、患者管理不规范等难题。
▲图为有医说医实践队队员在南开区雅云里社区为青少年志愿者培训心肺复苏术
八天奔袭!汗水浇灌津沽八百里健康征途
在这短短的八天时间里,29名天大学子不辞辛劳,往返奔波800余公里,累计实践服务时长超2000小时。他们的身影活跃在社区活动中心、乡村卫生所,足迹遍布7区17地。青年学子们用脚步丈量津沽大地,用专业知识反哺桑梓,用满腔热忱温暖银龄。
▲图为西青区格调松间社区工作者同有医说医实践队部分成员合照
他们精准送达健康知识、医疗服务与人文关怀的身影,生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为“健康天津”“健康中国”的建设注入了蓬勃而持久的青春动能。
撰文 | 田明泓
审核 | 吴宇 张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轩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