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9日起,天津大学微电子学院微爱湘遇实践队于火田镇五门村火田中心小学开展暑期夏令营活动,参加夏令营的孩子多为留守家庭,父母在外打工,日常生活由祖辈照料。孩子们温饱无忧,但心理上的陪伴与关爱却常常缺席。
当被问到 “不开心怎么办”,孩子们多回答 “自己待着”或“玩手机”。沉默是他们面对批评的常态,过度沉溺屏幕导致孩子们的热情消逝、社交能力退化。在乡村学校,尽管学业教育逐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却仍然缺乏系统支持。孩子们面对情绪困扰时,常常找不到倾诉的途径。
为应对这一问题,微爱湘遇实践队员根据乡村留守儿童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设计一系列课程,从认知情绪的《情绪之舞——形体之诗》,到认识自我的《人格结构理论:自我,本我,超我》和《道德发展理论》,再到以游戏形式选择人生道路的《模拟人生》,实践队员以特色课程为抓手,带领孩子们探寻自我、关注内在情绪表达。实践队希望教给孩子们的,正如一位实践队员所言:“困境里藏着选择的自由,努力能改变最初的模样。人生从不是被初始条件框死的路,每个选择都在描画独特的风景。”
此外,实践队员设计“房树人”心理测试课程,引导孩子们打开心灵的窗口。看到孩子们画笔下的孤独与渴盼,实践队员们深感:守护乡村儿童的心灵健康,需要家庭、学校与社会共同撑起一把保护伞。
▲图为“房树人”心理测试课堂认真作画的学生
实践队以心理关怀为切口,深入开展家访。队员们向在外务工的家长们建议,增加与孩子视频通话的频率,让孩子感受到关心与陪伴。同时,队员们为照顾孩子的祖辈提供简单易行的关爱指南,帮助他们识别孩子的情绪变化,学习倾听和安抚的技巧。
▲图为微爱湘遇实践队员进行家访工作
实践队还向学校建议,设立专用功能室作为“心理驿站”,开设情绪管理课程和团体游戏,定期组织绘画等表达性艺术活动,为孩子的心理状态做“体检”,建立心理关注档案,及时发现潜在问题,早干预、早关怀。
大学生暑期支教长期面临形式化、模式化的困境,八年来,微爱湘遇实践队始终坚持深入关怀乡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让缺席被看见,让孤独被聆听——让每一个孩子都明白:你值得被爱。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星语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