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触千年:湖北大学“润雨生花”支教团携手山乡孩童探秘甲骨文

发布时间:2025-07-24 17:1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子松   阅读 2.2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24日讯(通讯员 黄景、薛茗月、张子松) 7月22日,湖北大学“润雨生花”支教团走进神农架林区新华镇“七彩假期”爱心托管班,开设“让甲骨文‘开口说话’”主题文化课堂。这场活动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林区近20名儿童近距离感受古文字魅力,通过听讲解、猜字谜、做手工等形式,开启了一场穿越千年的文字探秘之旅。

课堂上,志愿者展示的甲骨文图片一亮相,就勾起了孩子们的好奇心。“这些刻在骨头上的神秘符号是什么呀?”有孩子立刻认出“是甲骨文”,也有小朋友猜测是不是刻在竹子或树皮上。志愿者顺势科普:“甲骨文主要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竹简、树皮都不是它的载体哦。”

为帮孩子们建立系统认知,志愿者用故事串起甲骨文的前世今生:1899年,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在“龙骨”药材上发现了这些符号,让沉睡千年的甲骨文得以重见天日。之后,志愿者对比“山”“水”二字的甲骨文、小篆与现代字形,清晰呈现汉字演变轨迹,孩子们也直观理解了“小篆是甲骨文通往现代汉字的关键桥梁”。

 

▲图为志愿者讲解甲骨文形态 陈佳彤 摄

 

猜字谜环节让课堂热度飙升。看到“犬”字,孩子们先喊“狗”,志愿者提醒“这是狗的古称哦”,大家立刻齐声答“犬”。轮到“舟”字,志愿者描述字形:“木头船儿两头翘,双桨一划水上漂。”孩子们脱口说“船”,志愿者笑着解释:“古时无棚的简易水上工具叫舟,加了棚或舱的大舟才叫船,所以这个字是‘舟’。”最有意思的是“休”字,孩子们起初犯难,直到志愿者引导“人靠在树旁歇息,是什么字?”大家才茅塞顿开。

手工制作环节,志愿者分发黏土和画纸,教孩子们复刻甲骨文。有的孩子捏出“日”“木”等简单字形,有的把几个字组合粘贴,拼成小场景。志愿者在一旁指导,提醒大家留意字形特点,帮忙调整黏土形状,让作品更贴近甲骨文原貌。课后,有孩子感叹:“原来古人的字是这样的,亲手做出来,感觉特别神奇!”

 

▲图为志愿者指导学生甲骨文制作 王檬 摄

 

图为学生作品展示 薛茗月 摄

这场沉浸式课堂,让林区儿童触摸到古老文字的温度,也为他们打开了了解传统文化的新窗口,助力文化自信在稚嫩心田扎根。支教团负责人表示,接下来会继续开展传统文化课堂,让更多孩子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子松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7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