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乡村谱振兴华章——安徽师范大学学子赴铜陵市义安区天门镇调研

发布时间:2025-07-27 14:02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潘圆圆,叶琳,许倩   阅读 1.5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党的二十大进一步强调“强国必先强农”。今年暑期,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赴铜陵市义安区“绽放徽文化时代之光,谱写乡村振兴新华章”调研宣讲实践团队深入安徽省铜陵市义安区天门镇,实地调研当地产业融合赋能、文化传承赋能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7月2日,实践团抵达金塔村和江村进行文化产业专题调研。团队实地考察了梦思康百合康养小镇中药种植园、金塔露营基地、金塔村惠民服务中心以及萧江宗祠。通过实地走访和听取介绍结合的方式,全面了解当地产业发展现状。  

 深入产业前沿,聚焦融合新路径         了解梦思康百合康养小镇整体规划(安徽师范大学潘圆圆提供)

梦思康百合康养小镇是天门镇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代表性项目。作为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该镇立足山间禀赋资源创办养老基地,在扎实发展农业种植的基础上,积极拓展产业链条:一方面深化农产品加工,提升附加值,并设立中医药文化培训中心,致力于中医药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另一方面精心布局观赏性中药植株及休闲娱乐设施,有效激活乡村旅游动能。           村内干部介绍治理新模式(安徽师范大学潘圆圆提供)

金塔康养小镇负责人指出,“小镇定位为综合性养老基地,建造了许多便民设施。为高效利用公共空间,小镇还创新推出兼传统与现代的治理新模式,在这种模式管理下不仅方便居民们办理公务还兼顾孩子休闲娱乐。”小镇将“弘扬孝道文化”融入乡村治理,创新推出美德银行积分管理体系,联动“积分超市”与“快递驿站”便民服务,形成“行为量化—积分激励—服务兑换”的闭环治理模式。又依托“农家书屋+”文化空间,拓展文化惠民功能。团队成员王自强有感而发,“这种模式将抽象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可量化的激励,有效调动了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

此外,村内专门设立“心愿树”项目:孩子们的心愿物品会通过村集体采购、企业及个人捐赠等多种途径实现,作为奖励赠予他们。在称赞村委干部立足本职、扎实为民做实事的同时,金塔村在乡村建设中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视,也让严宏看到教育在基层建设中的重要性,并提议团队日后的暑期“三下乡”实践中可增加支教环节,真正做到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座谈交流共研,探析振兴关键策         在会议中进一步了解金塔康养小镇(安徽师范大学周思怡提供)

为更深层次了解金塔康养小镇产业运营模式、资金运作情况以及金塔村“和美乡村”建设具体措施等方面问题,实践团队与当地负责人在金塔村党建服务中心召开座谈会。天门镇金塔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梅香胜谈到“天门镇的乡村建设是整镇推进,每个村都有自己的产业,在政府、企业与农户的良性互动中乡村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形成了自己的招牌。金塔村正是凭借中药种植、农产品加工和乡村旅游三产联动发展模式,成为全镇的标杆。”

深挖文化根脉,赋予精神新内涵

离开金塔村,深入天门镇内里,团队还实地考察由校舍改造而成的萧江宗祠。文化赋予产业以内涵,作为乡土记忆的重要载体,萧江宗祠至今仍保留着传统时节祭祖仪式,不仅为当地村民提供精神家园,更成为天门镇文旅产业不可或缺的精神内核,为乡村振兴注入深沉而持久的文化动力。

天门镇之行,调研团队深入田地、产业一线和文化现场,收获颇丰。团队成员围绕农文旅融合如何赋能乡村产业升级等方面展开细致分析,进行深入的实践反思。严宏在总结时强调:“‘三下乡’实践活动核心要义在于将书本上的抽象理论与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紧密结合,青年学子要有所思、有所学,进而有所获,要为服务国家战略贡献青春智慧。”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潘圆圆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4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