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爱驻宜都“志愿服务队志愿者吕黄琛在宜都红花套镇爱心托管班开展"从衣食住行走进楚人的一天"主题课程。课程融合考古文物图片与文献记载,系统还原楚国贵族生活图景,让学生在互动体验中感受荆楚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历史智慧。
▲图为志愿者吕黄琛为学生们授课
课堂以楚国从“蕞尔小国”到“春秋五霸”的崛起历程开篇,从衣食住行四个维度层层展开历史画卷。服饰环节,吕黄琛展示便携梳妆盒、凤鸟纹深衣的文物图片,细致讲解楚人“束腰宽袖”的服饰审美;当屏幕上出现组玉佩的高清图,他模拟佩玉碰撞的清脆声响,让学生直观体会“君子必佩玉”的礼制传统。饮食文化部分,青铜鼎、甗等炊具图片与干鳊鱼标本照片并置呈现,清晰还原楚人“饭稻羹鱼”的饮食结构;而一张冰镇酒壶的剖面图更是引发满堂惊叹——通过标注双层壶体与夹层储冰设计,生动印证《楚辞》中“挫糟冻饮”的消暑智慧,让古籍记载变得可触可感。
其次,课程深入解析楚文化兼容并蓄的特质。在“出行”模块,吕黄琛将车马出行图拓片与“鄂君启节”免税凭证的图片对照讲解,既展现贵族车马仪仗的恢弘,又揭示楚国“以商兴邦”的制度创新;“居住”环节中,西域风格兽形铜灯、折叠行军床的文物图片,直观呈现楚地建筑防潮技术与异域文化的交融。“大家看这张文具图,里面有削刀、竹简和毛笔,说明楚人早于秦代就已使用毛笔书写。”吕黄琛指着图片纠正“蒙恬造笔”的认知误区,凸显楚人的科技与艺术创造力。
▲图为学生认真听课
整堂课采用“文物故事化”教学法,将楚国“筚路蓝缕”的开拓精神、“华夷交融”的文明观,转化为学生可感知的生活场景。讲到楚人的佩玉传统时,有的学生模仿君子行步的姿态,嘴里还念叨着“玉声要清脆”;看到冰镇酒壶的设计,几名学生立刻举手提问:“古人没有冰箱,冰是从哪里来的?”吕黄琛顺势讲解古代“藏冰”制度,孩子们听得眼睛发亮。互动环节中,当被问及“如果穿越到楚国,你想带什么现代物品”时,有人说要带运动鞋“跟楚人比跑步”,有人想带相机“拍下凤鸟纹衣服”,课堂里的笑声与讨论声此起彼伏,历史的距离在轻松互动中悄然拉近。
▲图为学生积极提问
据悉,此次课程为暑期托管注入了鲜活的人文内涵。学生们不仅记住了“饭稻羹鱼”的饮食特点,更对楚人的创新智慧印象深刻。正如托管班学生彭浩宇所说:“原来古代人这么聪明,我想知道更多楚国的故事。”这种“以趣导学”的方式,让青少年在好奇心的驱动下主动触摸历史脉络,为地方文化传承搭建了从认知到认同的桥梁,也为乡村青少年文化教育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范式。(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张亚琪)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亚琪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