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篓载情,田埂诉愿

发布时间:2025-07-27 19:2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周雨暄 白晋瑜 董融融 谢雨瑛 尹泓骅 俞星辰   阅读 3.7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2025年7月,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规划绘就共富路,产村双兴向未来”大学生暑期调研实践团,走进浙江省天台县龙溪乡天柱村,期盼在这片青山葳蕤、云雾缭绕的生态美丽茶园中解开乡村振兴的密码。

天台县龙溪乡天柱村由柱峰村、井坑村、安基村调整合并而成的,本次实践团调研原柱峰村。在该自然村内居住着68户人家,他们的生产生活仍以小家庭个体户为主,由于天柱村及周边受饮用水源保护影响,发展受限制,村民经济来源颇为单一,近80%的收入依靠农副产品或简单加工劳作。村内青壮年劳动力流失,人口老龄化严重,生活节奏缓慢,信息渠道闭塞,供需端对接困难;尽管居住条件逐步改善,但整体依旧带着传统乡村的印记。而叶占形书记也正积极探索破局之法,不仅兜底村民茶青收购、为留守劳动力变现提供途径,更积极引进民宿,促进村内多维度产业发展,天柱的振兴图景已现雏形。

实践团走家串户,倾听隐于青山云雾间的村民之声。在村中调研发现,村民在三个年龄段具有典型统一特征:40至60岁的中年村民以种地、种茶、制茶为生计;60至80岁的长者仍扎根土地,养蜂,采摘打包高山蔬菜; 80岁以上的低保老人靠制作手工艺品补贴家用。这三个年龄段的村民,用各自的生命絮语勾勒出高山村落的生存图景,各自怀揣着对村庄的记忆、惆怅与期盼。

实践团走访村庄,与村民对话得知,村内现手工业与农业末端销售因信息闭塞、渠道匮乏而断层,导致部分乡村资源“困”于大山。青壮年外流、老龄化加剧凸显核心矛盾:劳动力流失致产业活力不足,留守老人存在物质赡养与心理健康缺口,传统居住环境与现代生活需求的落差待弥补。

图 1 实践团前往村庄调研

八旬茶翁:老院茶香里的岁月回甘

一次巷口亲切的照面,带领实践团走进了年逾八旬的牛宝林老人家中。这座砖石砌就的四合院,承载了他与老伴的四时生活;屋后坡地上零星栽植的老茶树,化作春云夏雨悄然的馈赠。牛爷爷年年亲手采摘鲜叶,用自家锅炉炒制为茶叶成品以飨家人。纵使茶叶产量微薄,炒制锅炉条件落后,牛爷爷仍把自家茶叶视若珍宝,骄傲地从冰箱拿出今年新制的绿茶,为我们特意沏上一壶刚炒不久的绿茶,色泽清亮,茶香清苦而回甘悠长,茶气氤氲,仿佛凝结着他一生劳作的清苦而又沉静坚韧的日常。

图 2 牛爷爷炒制的茶叶

近年来,在村中叶占形书记兜底茶青收购的帮助下,牛爷爷攒齐资金翻修老屋,不仅重新粉刷墙面、加固屋顶,还添置了热水器与电视,牛爷爷与实践团成员对坐于饱经岁月的方木桌边,品味着丝丝清贫而温暖的情谊,感受着乡村岁月静水深流中的回韵悠然。

图 3 牛爷爷与实践团

六旬耕耘者:有机芋头与山林蜂蜜里的乡土坚守

叶大娘今年58岁,三十年前从外村迁入,如今独居于村东一处小院。院落虽小,却承载着她多年对土地的执着与勤劳付出。她在屋后田里种植本地芋头,该品种适应性强,不依赖农药和化肥;加之,叶大娘顺应节气、对其细心管护,芋头产量虽有限,但口感细糯,深受邻里喜爱。除了芋头,她还在屋后坡地上种植少量高山蔬菜,主要为茄子和青椒,依托山地优越自然条件,蔬菜长势良好、品相俱佳,在村干部与外界搭桥接线的帮助下,这些蔬菜成为了她补贴家用的重要来源。多年来,叶大娘凭一己之力,将有限资源经营得井然有序,其耕作方式虽显简单,却是乡村自给自足生产模式的真实缩影。个体与土地间的紧密联结,昭示着乡村振兴进程中“产村融合、就地自养”路径的深远价值。

图 4 叶大娘展示她种植的芋头

叶大叔今年55岁,常年在村旁山林间养殖土蜂,依靠售卖蜂蜜补贴家用。他未将产品投放市场或借助网络推广,而是在自家门墙上手写“土蜂蜜出售”与联系电话,供路过游客自行联系购买。其蜂蜜质量优良、色泽清亮、口感纯正,然而因其只收现金、不设电子支付形式,加之销路不稳定,销量始终有限。其蜂蜜来源天然、因古法采集,却难以突破信息与渠道壁垒,始终停留在“等人来买”的被动状态。这种只依靠过路游客、口口相传的销售方式,反映出部分传统农户在现代流通体系中的边缘化现状。面对数字化、统筹化浪潮的推进,这样的个体实践对乡村产业体系完善与技术普及提出了新要求。

图 5 叶大叔与实践团

中年守业者:茶园黄茶与远山果实间的生计坚守

在村尾的独栋小洋楼里,43岁的叶大哥刚结束茶园劳作,其24岁的女儿在城里做西餐厨师,父女相隔两地,只在逢年过节才见上一、两面。叶大哥有两片地,一片种植了本地特色的黄茶,另一片种植了从山中移栽来的猕猴桃,在闲暇之余,叶大哥还会上山采摘野生的梨、杨梅和桃子等水果供自己食用。叶大哥对此表示,并不是没想过卖农货补贴家用,乡里村里的干部们也积极为产品销售牵线搭桥,但是苦于产量无法保证,无法成系统的售卖,同时也因不会使用手机销售而只能自己消化。在走访完叶大哥后,我们发现,女儿进城务工只是青壮年外流导致"留守空巢化"的缩影之一,叶大哥自身则挣扎于乡村发展的典型矛盾——汗水浸润的辛勤劳作与不成正比的微薄收益——映照出"自产自销为主、经济链条脆弱"的生存状态。那些竹篓里的野生梨、杨梅与桃子,本是自然的慷慨馈赠,却因与时代脱节,销售渠道闭塞而囿于自用范畴。

图 6 叶大哥与实践团

访谈中,村民致富与团圆的期盼,与农产销路闭塞、青壮年进城务工的困境交织,为实践团指明了破局方向。团队从身边事着手,通过抖音、小红书、b站及微信公众号发布视频与报道,做系列宣传打响名气;同时,调研在明确村民具体需求的基础上,由需求落实到规划。撰写新闻稿,推介天柱的风土人情、美景及茶香特产。值得一提的是,村中最年长的老人今年已103高寿,在这青山绿水之中,村民们有着自己的养生之道。

在叶占形书记的带领与实践团的助力下,天柱村宣传增销的振兴未来已启航。当末端销售链被激活,乡土资源成为增收活水,空心村重现烟火气;老人安享物质赡养获得心灵呵护,柱峰茶园的茶香与共富理念向外辐射——这座曾被云雾深藏的山村,终将在“产村双兴”的实践中,让 “生态宜居、共同富裕” 从愿景照进现实。而本次调研积累的经验与方案,也将为山区 26 县的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天柱模式”。

图 7 实践团合影

文字/周雨暄 白晋瑜 董融融 谢雨瑛 尹泓骅

图片/董融融 尹泓骅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俞星辰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2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