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7日讯(通讯员 李言蹊)
导语:启程·炽热的初心
七月的骄阳,正如闽江学院服装与艺术工程学院暖风支教团成员们胸中涌动的热情。实践队员们怀揣着对乡村教育的憧憬和对专业实践的渴望,加入了“暖风支教团”,踏上了前往后洋村的旅程。十六天,不长,却足以在每位队员青春的画卷上,涂抹下浓墨重彩、终生难忘的一笔。这不仅仅是一次社会实践,更是一场青春的淬炼,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关于责任、成长与爱的深刻体悟。
一、初遇·山乡的温度与纯真
汽车在蜿蜒的山路上盘旋,城市的喧嚣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满眼的青翠和偶尔传来的鸡鸣犬吠。后洋村,就这样安静地卧在山坳里。初见那些孩子们,他们或羞涩地躲在门后,或好奇地打量着这群“城里来的哥哥姐姐”,眼神清澈得像山涧的泉水,带着些许怯生生的期待。那一刻,出发前关于“能给他们带来什么”的宏大理想,在实践队员们心中瞬间变得具体而微——只愿看到孩子们眼里的光更亮一些。支教团的“青春课堂”,并非简单的知识灌输,“厚德、书香、健康、弘美、力行”五育融合的课程体系,正是队员们精心设计的蓝图。对于服装学子而言,内心最澎湃的,莫过于能将所学真正带进课堂,点亮孩子们对“美”的感知。
二、匠心·当扎染遇见童心
“弘美育情”板块,是服装学子发挥专长的舞台。当队员们在课堂上第一次展示靛蓝染料在纯白布匹上晕染变幻的神奇时,孩子们瞬间爆发的惊叹声,至今回响在耳边。非遗扎染,这门古老的手艺,成了支教团成员与后洋村孩子们之间最奇妙的纽带。实践队员们手把手地教孩子们如何捆扎布料,如何浸染,如何氧化固色。看着孩子们的小手小心翼翼地操作,时而因期待而屏息,时而因成功而雀跃,那份专注和投入,深深触动着队员们的心。当一幅幅独一无二的“艺术品”在阳光下展开,靛蓝与纯白交织出梦幻般的图案,孩子们脸上的自豪感,比任何奖项都更珍贵。那一刻,服装学子们深刻理解了“学以致用”的意义——专业所学,并非束之高阁的理论,而是可以传递快乐、激发创造、播种美的种子。这不仅是在教授一门手艺,更是在唤醒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亲近感,以及对创造美的自信。
除了扎染,汉服文化研习和《折柳》走秀课程同样反响热烈。当孩子们穿上实践队员们准备的简易汉服,学习传统礼仪,在“村晚”的舞台上略显稚嫩却无比认真地迈着步子时,那份传承东方雅韵的感动,让许多队员热泪盈眶。专业,在此刻超越了技术层面,成为了连接古今、沟通心灵的桥梁。
▲图为扎染课程授课现场
三、成长·被需要的价值与双向奔赴
支教的每一天都是充实的。课前备课的忙碌,课堂上应对突发状况的紧张,课后与孩子们游戏谈心的温馨,夜晚团队复盘总结的灯火……身体是疲惫的,心灵却无比充盈。队员们清晰记得一个叫小玉的女孩,初来时沉默寡言。在扎染课上,她第一次主动举手展示作品,虽然声音很小,但队员们看到了她眼中闪烁的光芒。后来在排练《折柳》走秀时,她克服了巨大的羞怯,勇敢地站在了舞台中央。她的变化,像一颗投入心湖的石子,在队员们心中激起层层涟漪。原来,实践队员们的存在,真的可以成为点亮他人自信的火种。这十六天,对孩子们而言,是知识的汲取、视野的开拓、兴趣的点燃。对担任“老师”角色的实践队员们而言,何尝不是一次深刻的成长?
深入乡村,队员们真切感受到城乡教育资源的差距,理解了留守儿童对陪伴和关注的渴望。组织活动、管理课堂、处理孩子们的情绪问题,每一项都是对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和耐心的巨大考验。在备课授课中,队员们学会了如何把复杂的知识用孩子们能理解的方式讲出来;在解决一个个小麻烦中,队员们变得更加沉稳和担当。更重要的是,在与孩子们朝夕相处中,那份纯粹的爱与信任,那份“被需要”的责任感,深深烙印在队员们心中,让实践队员们对“社会责任”和“奉献精神”有了血肉丰满的理解。这是一场青春的“双向淬炼”——实践队员们在付出中收获成长,孩子们在关爱中汲取力量。
▲图为课后师生合照
四、星光·村晚舞台上的泪光与梦想
7月16日的暖风支教文艺汇演暨后洋村“村晚”,是支教时光的高潮,也是所有参与者情感的爆发点。当孩子们用稚嫩却充满力量的歌声唱响《送别》,当师生合唱《如愿》的旋律在夜空中飘荡,纯净的童声与青春的和鸣交织,台下许多家长和村民都红了眼眶。站在幕后的实践队员们,看着舞台上穿着指导制作的简易汉服、自信走秀的孩子,看着他们努力地扮演好小主持人时认真的小脸,泪水再也忍不住。这不仅是才艺的展示,更是孩子们内心世界的一次勇敢绽放,是梦想在小小的舞台上破土而出。每一个节目背后,都是无数个日夜的排练、汗水和队员们共同的期待。那晚的星光,不仅照亮了后洋村的夜空,也照亮了实践队员们心中关于教育意义的答案。
五、告别·薪火相传的承诺
离别的时刻终究来临。十六天的朝夕相处,早已让实践队员们和孩子们、和这片土地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孩子们拉着队员们的衣角,一遍遍地问:“哥哥姐姐,你们明年还来吗?”那期盼的眼神,让人心头发酸。暖风虽暂歇,薪火永相传。这十六天,队员们带去的知识可能有限,但点燃了孩子们对知识的好奇、对美的向往、对未来的憧憬。播下的种子,或许不会立刻开花结果,但相信在时光的滋养下,终会发芽。
作为闽江学院服装与艺术工程学院的一员,这次“暖风支教”让实践队员们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教育先行。服装学子的专业,不仅仅是设计华服,更可以成为赋能乡村、服务社会、传承文化的工具。这趟旅程,褪去了队员们些许大学生的书卷气,增添了泥土的芬芳和肩头的担当。它让队员们明白,青春的价值,不仅在于个人的奋斗,更在于将个人的成长融入时代的洪流,用所学所长去点亮他人,服务社会。
结语:暖风不息,心火长燃
后洋村的青山绿水,孩子们纯真的笑脸,课堂上专注的眼神,舞台上闪耀的星光……这一切都已深深镌刻在实践队员们的记忆里。那缕名为“暖风”的支教经历,吹过了后洋村的山岗,也永久地温暖着年轻的心房,照亮着前行的路。它教会了队员们责任的分量,爱的力量,以及实践的意义。未来的日子里,无论身在何处,实践队员们都将铭记这份初心,带着这份被山风涤荡过的热忱与坚定,继续用专业和行动,去传递温暖,去点燃希望。因为他们深知,青春最美的答卷,当书写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服务与奉献中淬炼出永恒的光芒。暖风不息,薪火相传,他们,一直在路上。
▲图为支教队合照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言蹊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