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国家“守护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的号召,深入践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实践。南京财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粒粒无忧”守护工程团队于7月25日赴河南郑州国家兴隆粮食储备库开展实地调研,围绕储粮害虫防治技术与绿色储粮创新实践进行深入考察。作为河南省重点粮食储备基地,该粮库在传统储粮技术基础上积极探索智能化升级路径,为团队提供了宝贵的行业一线经验。
郑州国家兴隆粮食储备库始建于1984年,占地100余亩、总仓容22万吨,是中国郑州商品交易所首批定点交割仓库之一。作为全国首批"智能化粮库"示范单位,粮库配备了先进的智能温控系统和信息化管理平台,并于多家科研单位合作,被评为全国粮食行业节粮减损示范企业。
该储备库在仓储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实现了智能化出入库、智能粮情监测、智能通风等系统。此外,兴隆粮库还积极推行绿色储量技术,如氮气气调储粮,有效降低了粮食损耗,提高了储粮质量。其智能化建设和绿色储粮技术的应用,为粮食安全储藏提供了有力保障,成为全国粮食仓储行业的标杆企业。
直面基层痛点:从"虫害识别"到"精准防治"的断层
在粮库保管员王女士的带领下,团队深入仓储一线,了解当前储粮技术应用现状。"工作人员日常保管作业中,害虫识别是基本功,但真正的难点在于防治。"王女士指着电脑中的谷蠹标本说道,"这些虫子我们闭着眼都能认出来,问题是怎么高效又安全地消灭它们。"
图为粮仓保管员为团队提供调研信息。 李伊可供图
调研发现,该粮库目前主要采用磷化氢熏蒸技术,辅以常规温控手段。"磷化铝用了十几年,有些害虫都产生抗药性了。"保管员李师傅坦言。团队成员观察到,仓房门口张贴的《熏蒸作业规程》中,安全防护要求多达12项,折射出化学防治的潜在风险。问卷调查显示,大部分的员工认为"仓房气密性差"是技术推广的主要障碍,另有部分员工提及"特效药剂成本高"。这些数据与访谈中"需要价格便宜、危害小的新型药剂"的呼声高度吻合,道出了绿色技术落地的现实困境。
创新方案碰撞:3D模型的"教学价值"与"实战升级"
针对行业痛点,团队展示了自主研发的储粮害虫3D仿真模型。通过CT扫描建模,该模型将玉米象、谷蠹等6种主要害虫高精度立体还原,支持360°观察和生长阶段对比。"这比工作人员培训用的标本直观多了!"质检员刘女士观看介绍视频后评价道,"特别是口器结构展示,对新人辨别类似虫种很有帮助。"
图为队员为保管员介绍团队成果。 李伊可供图
然而交流中,基层员工提出了更深层需求。"模型好看,但能不能加上防治模块?"保管组组长赵师傅建议,"比如点开谷蠹图标,直接显示它对哪种药剂敏感,用多大浓度。"这一建议与问卷结果不谋而合——绝大多数受访者希望模型增加"防治方案推荐"功能,优先应用于员工培训和虫情监测。
这次实地调研让团队成员意识到,科技研发必须紧扣实际需求。团队成员当即记录下构建害虫-药剂数据库的优化方向。粮库领导对此表示支持。
智慧储粮展望:大数据与AI的落地可能
调研期间正值夏季熏蒸作业期,出于安全考虑未能进入仓房实地考察,但通过粮库智能化控制中心的监控系统,仍能直观了解仓储管理的现代化水平。这与团队的研究方向高度契合。指导教师邵小龙教授指出,结合粮库的实时监测数据和建模的害虫生长参数,完全可以开发出预测模型。目前,团队已计划将3D模型系统升级为集识别、监测、防治建议于一体的综合平台。
产学融合新篇:从实验室到粮仓的"最后一公里"
调研期间,团队与粮库技术人员就“米虫小卫士”科普项目进行了深入交流。技术员小陈说:"你们那个会动的3D虫子,放在这边宣教馆肯定能吸引更多孩子关注粮食安全。"更让团队振奋的是,粮库很乐意试用团队正在制作的"米虫科普系列产品"。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粮食宣教馆。 李伊可供图
这次调研活动充分展现了当代大学生服务国家战略的责任担当,也为推动绿色储粮技术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队员们表示,将结合行业需求,优化‘米虫小卫士’科普动画和3D模型,帮助更多青少年更直观地了解粮食安全知识。
"大学生带来的不仅是技术,还有新鲜视角。"保管员王女士感慨。正如办公室内"宁流千滴汗,保鲜千粒粮"的标语所示,这次调研让团队成员们深刻体会到:守护大国粮仓,既需要科技创新的"硬支撑",也离不开一线经验的"软实力"。
未来,“粒粒无忧”团队将继续发挥专业优势,在守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征程上书写青春篇章。此次调研为团队提供了宝贵的一线数据,团队计划与更多粮企合作,推动绿色储粮技术的普及与应用。这支平均年龄不到20岁的队伍,正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科技兴农"的青春担当。(通讯员李伊可 张生海)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生海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