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课堂入营地 为新业态家庭子女护航成长

发布时间:2025-07-27 13:5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陆江玉 张红杏 张海丽   阅读 4.1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玉溪师范学院法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童心守护团”三下乡志愿服务团队,联合峨山县嶍峨为民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开展的暑期夏令营活动,是社会工作专业理念与实践的生动结合。通过聚焦新业态劳动者子女的“安全留守”问题,用专业方法传递安全知识,既体现了高校服务社会的责任,也凸显了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专业价值。

实践导向:让安全技能在体验中扎根

社会工作强调“实践出真知”,此次夏令营将这一理念贯穿始终,通过实战演练和场景模拟,让孩子们在亲身体验中掌握安全技能。

在消防主题日,志愿者并非简单灌输知识,而是从孩子分享的生活细节切入。当10岁的方小朋友提到父亲常忘记拔电动车充电器时,志愿者立刻抓住这个真实的生活场景,讲解电器过载的危害,这种方式让抽象的安全知识与孩子的生活经验相连,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模拟火灾逃生演练更是将实践做到极致。志愿者用呼啦圈和跳绳设置“火场障碍”,模拟真实的火灾环境。当警报声响起,孩子们按照所学用湿毛巾捂口鼻、弯腰穿梭,7岁的易小朋友还能指出同伴的错误,这说明演练已让他们对安全要点形成了初步认知。而“火场生存挑战”中孩子们对急救包的果断选择,更是实践教育带来的生命意识觉醒。

防溺水课程同样注重实践操作。在社区公园河边,志愿者现场演示救生圈抛投技巧,10岁的李小朋友通过反复练习掌握要领,这不仅是技能的习得,更是将安全知识转化为帮助他人能力的体现,符合社会工作“提升个人能力”的目标。

图为志愿者与小朋友练习救生圈抛投动作

社会责任:聚焦痛点,为新业态家庭纾困

新业态劳动者是社会运转的重要力量,但他们因工作繁忙,往往难以兼顾子女的安全教育,其子女的“安全留守”问题逐渐凸显。玉溪师范学院的这次活动,精准聚焦这一社会痛点,展现了高校和社会组织的社会责任感。

活动针对外卖骑手、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群体的工作特点,设计了贴合其家庭需求的安全课程。比如,防溺水课程让孩子能提醒外卖员父亲正确救人,消防知识让孩子能关注父亲电动车充电安全。这些细节体现了对新业态家庭实际需求的深入了解,是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解决民生问题的具体行动。

从活动效果看,80%的孩子能准确复述至少3项安全技能,家长满意度达95%,这组数据证明活动切实缓解了新业态家庭的育儿焦虑,让劳动者能更安心地投入工作,间接为社会运转贡献力量。

专业凸显:社会工作方法贯穿活动全程

此次夏令营的每一个环节,都渗透着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和技巧,彰显了社会工作的专业性。

在小组工作技巧的运用上,拍拍操、气球接力等游戏打破了孩子间的陌生感,营造了轻松的小组氛围,让他们能在互动中自然学习。心理安全日的“情绪卡片大搜索”“情绪树洞”等活动,为孩子提供了表达情绪的安全空间,7岁的冯小朋友通过“害怕”卡片倾诉对父亲晚归的担忧,志愿者的温柔引导则帮助孩子学会应对负面情绪,这正是社会工作“情绪疏导”技巧的实践。

图为志愿者带小朋友们做拍拍操

赋权理念在活动中也十分突出。食品安全课堂让孩子变身“食品侦探”,自主对比包装信息、创作安全口诀,将知识转化为童谣,这一过程不是志愿者单向传授,而是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体,提升了他们的主动参与感和自我效能感。闭营时孩子们制作安全手抄报,写下自己编写的消防口诀,更是自我能力提升的体现。

活动还注重家庭系统的介入。“家庭安全手册”上孩子们写下的“爸爸送餐避开施工区”“妈妈充电车不上楼”等提示,将安全意识从孩子延伸到家庭,形成了“孩子影响家庭”的良性互动,符合社会工作关注系统互动的视角。

总结:专业实践铸就安全守护网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小朋友们的合影留念

玉溪师范学院的暑期夏令营活动,以实践为路径,以社会责任为导向,以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为支撑,为新业态家庭子女的安全成长撑起了一把“保护伞”。它不仅让安全知识转化为孩子的本能反应和家庭的守护力量,更探索出了“安全+成长”的服务模式。未来“移动安全课”的计划,将让这份专业与责任辐射到更多角落,持续为孩子们的成长保驾护航,也为社会工作服务社会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样本。

撰文 | 陆江玉 张红杏

图片 | 陆江玉 张红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海丽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3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