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9日讯(通讯员 张育菘 侯同昊)7月19日早,20名满怀热忱的大学生,60双稚嫩的双眼,以心之约,借爱之舟,支教的序章在蝉鸣声中就此开启。夏风携着年轻的身影掠过东安镇的街巷,为孩童们推开知识殿堂的窗牖,载着求知之梦驶入真理的银河。实践团成员们在与孩子们进行依次的自我介绍后,与孩子们互相熟络,这场为期五天的七彩假期志愿服务也就此开始!
第一堂课从“种植实践”开始,陈楠同学化身为“园艺师”,发放给同学们涉及幸运草、向日葵、小番茄等种类的园艺罐头,带领大家体会种植的奥妙。在记录植物生长日记的笔尖摩挲间,学生们将根系舒展的轨迹内化为对责任与付出的具象认知。当第一粒种子播种的瞬间,同学们关于生命韧性的思索也已悄然扎根,如同花盆底部蔓延的须根,为他们未来面对挫折时的坚持,埋下带着泥土芬芳的注脚。
▲图为实践团成员陈楠进行园艺课堂(许静茹 摄)
随后由王天一同学为大家带来声乐课程。他以“小美满”这首经典歌曲为引,来进行讲解歌曲中的常见音符与音调种类。当孩子们从最初的羞涩哼唱,到齐声唱出的“笑一笑,就灿烂”甜蜜旋律,教室成了被歌声浸润的音乐盒。而这堂声乐课也圆满落下帷幕,那些跃动的音符也随之种进孩子们的心间,等待未来某天绽放出更动人的乐章。
▲图为实践团成员王天一教学声乐课堂(许静茹 摄)
上午的最后一节课是黄启锋同学与许静茹同学的普通话小课堂,两位同学对常见的易错读音误区进行了区分及纠正,他们还通过选取绕口令调动同学们练习普通话的热情。
▲图为实践团成员许静茹与学生们进行互动(陈楠 摄)
这场寓教于乐的语言之旅,不仅纠正了发音的偏差,更在童声琅琅中,为同学们打开了通向广阔语言世界的大门。
▲图为实践团成员许静茹与黄启锋进行推普教学(陈楠 摄)
在下午的课程中,吴恩琦和张毅璇两位同学带来了“漆扇制作”环节。在两位同学的讲解下,孩子们屏息凝神地重复着调配、勾勒、浸染的步骤,指尖沾染的颜料化作文化的印记。
▲图为实践团成员张毅璇指导学生进行漆扇制作(潘圣博 摄)
待扇骨晾干、花纹定型,一柄柄漆扇在稚嫩的掌心重新焕发新生,让中华非遗文化的精妙之美,在传承的长河中激起崭新的浪花。
▲图为实践团成员吴恩琦进行漆扇演示(潘圣博 摄)
第二节课程由姜祺与李恒杰同学为大家进行“趣味化学实验”的展示,他们依次为同学们带来了“石蕊试纸变色”、“碘钟”、“水中花园”、“蓝瓶子”、“大象牙膏”五个小实验。
▲图为实践团成员李恒杰为学生们进行实验演示(张毅璇 摄)
这些绚丽的化学反应,恰似为孩子们打开了微观世界的万花筒,让他们在气泡升腾、色彩变幻间,触摸到分子重组的神奇韵律。这门课程不仅是一堂点燃探索热情的实验课,更是一粒埋进同学们心田的科学种子,静待未来在求知的沃土中抽枝展叶。
▲图为实践团成员姜祺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张峻瑜 摄)
最后一堂课程由任佩祺同学为大家讲解“爱国之志,薪火相传”专题思政课,她通过“历史体验、现实对比、家乡变化、梦想引导”四个环节对于中国梦的时代内涵进行了讲解,让同学们在情感上认同爱国主义,在行动上立志报国。
▲图为实践团成员任佩祺进行授课(张峻瑜 摄)
课程尾声,她通过教授孩子们“打靶营归”的歌曲,让这场以世界为纸、时代为墨的思政课,在孩子们齐声唱出的“愉快的歌声满天飞”里圆满收束,在他们心中勾勒出永不褪色的中国轮廓。
▲图为全体实践团成员与孩子们的合影(张峻瑜 摄)
夕阳渐沉时,第一天的课程已画上句点。20名实践团成员与60个孩子聚拢在教室前,有人攥着刚做好的漆扇,有人捧着装着种子的罐头,镜头将这一幕定格——年轻的身影与稚嫩的笑脸在照片里挨得很近,蝉鸣声成了最好的背景音。快门响过,合照里的夏天便有了形状。种子刚埋下,音符刚种下,而这份相遇的温暖,已和照片一起,成了今天最珍贵的纪念。
撰文:侯同昊
审稿:张育菘 任佩祺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育菘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