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支教社区,共享秦腔
7月22日早上九点晨露未晞,凉意透衫,西北大学现代学院暑期三下乡团队在宝鸡市扶风县城关街道南大街社区,开展了秦腔进社区的支教活动。
秦腔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然而,随着现代娱乐方式的多样化,那些被遗忘的,如同散落在岁月长河中的珍珠,虽无人问津,却依旧散发着温柔的光泽。秦腔在年轻一代中的影响力逐渐减弱。为了传承和弘扬这一传统艺术,西北大学现代学院暑期三下乡团队精心策划了此次“秦腔进社区”活动,旨在通过支教的形式,让社区居民尤其是青少年深入了解秦腔的魅力。
2
专业教学,童声传韵
活动筹备阶段,团队成员们充分调研了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和兴趣点,并准备了丰富的教学资料,包括秦腔历史、经典唱段、表演技巧等内容。团队成员发现秦腔在社区中有着深厚的基础,但缺乏系统的传承和推广。为此,团队特别邀请了扶风县人民剧团的资深演员李召霞、刘雪青担任指导老师,在老师专业的唱腔中,秦腔的旋律似古道西风,带着历史的沧桑,诉说着无尽的故事。孩子们跟着专业老师的节奏,认真地跟唱。虽然他们的声音还略显稚嫩,但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充满了对秦腔的热爱和敬畏。
3
了解秦腔,传承文化
“秦腔进社区”支教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让社区居民尤其是青少年对秦腔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还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这次活动不仅丰富了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还为西北大学现代学院暑期三下乡团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后续的文化传承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7月22日下午六点夕阳透过斑驳的树叶,洒下一片片金色的光斑,微风轻拂,光影随之摇曳生姿。暑期三下乡团队在郭依诺、郭一苇两位老师的带领下,走进当地的扶风老君庵庙会,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这一难忘的时刻,在夜幕低垂的舞台上,专业的秦腔演员们身着华丽的戏服,头戴精致的头饰,缓缓登场。灯光如水,洒在他们那浓墨重彩的脸上,勾勒出岁月的沧桑与戏剧的庄严。演员双手轻抬,水袖翻飞,如同夜风中绽放的花朵,灵动而优雅。
经过与扶风县人民剧团的友好合作,剧团对我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给予了大力支持与专业指导。在活动总结仪式上,西北大学现代学院文学院副院长郭依诺老师代表文学院向扶风县人民剧团团长赠送锦旗,双方合影留念。通过此次活动文学院与剧团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未来开展更深层次的文化合作活动奠定了坚实基础。
西北大学现代学院
“秦陇韶音”2025暑期社会实践团
供稿人:吴一昊 陈晓宇 王瑞欣
图片丨邹佳丽 刘晶
指导老师丨郭依诺 司亚 郭一苇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灏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