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4日讯(通讯员 杨英)为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上好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坚定信念听党话、跟党走,投身乡村振兴战略,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有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实践中发光发热。7月8日起,与“理”“乡”约社会实践队一行18名师生于邵阳市武冈市司马冲镇司马冲社区开展了为期8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图为理工志愿者们正出发
多彩课堂润童心 支教赋能共成长
志愿者们用热忱搭建起一方成长舞台,播撒好奇与探索,浇灌鼓励与陪伴。此次爱心支教共计72节趣味课堂,从厚重深邃的中华国学,到细致实用的安全教育;从妙趣横生的英文启蒙,到创意无限的手工实践,丰富多彩的课堂使孩子们在阵阵欢声笑语中汲取知识、收获成长,眼中闪烁着求知的光。
图为手工课堂
传统非遗进校园 文化滋养成长路
当非遗的种子播撒进校园,成长便有了更厚重的底色。一笔勾勒眉眼,一色晕染性情。志愿者们手把手教孩子们调和矿物颜料,指尖流转的,是对角色风骨的体悟,是对色彩密码的破译;白布浸软,清水浸染,拆开的瞬间便是惊喜。志愿者们提前备好板蓝根染料,耐心示范 “折、扎、染” 的每一步以及怎样控制浸染时间让蓝色渐变出深浅层次;“两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先逐式拆解动作要领,纠正弯腰的弧度、抬手的角度,这不仅强健了体魄,更在一招一式中感受着中华传统养生文化的智慧;红纸在指尖翻飞,剪刀开合间便现乾坤,当一张张红纸变成灵动的图案——“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民俗密码,就这样随着纸屑飘落,轻轻落在心间。非遗进校园,从来不是简单的技艺传授。当脸谱的色彩、扎染的蓝白、八段锦的气韵、剪纸的巧思融入日常,成长之路便有了传统文化滋养的温润光泽,而这份传承的火种,也在欢声笑语中代代相续。
图为脸谱课堂
图为扎染课堂成果展示
图为剪纸课堂
图为八段锦课堂
便民服务 “零距离” 点滴关怀暖人心
“来,大爷您头稍微抬一点,看镜头笑一笑……” 志愿者举着相机,耐心地为老人调整姿势,一场免费证件照拍摄活动走进镇委会。结束镇委会的拍摄,志愿者们奔赴特殊家庭的脚步未曾停歇。镇书记“做好心理准备”的提醒,让空气里多了几分凝重。可当90岁奶奶佝偻着身子,小心翼翼抱出患软骨病孙女的瞬间,所有预设的“害怕”被击碎,取而代之的,是对生命坚韧与人间大爱的震撼。拍摄时,奶奶轻声的叮嘱、孙女拼命配合的吃力模样,勾勒出一幅饱含苦难却满溢希望的画面。听镇书记讲述奶奶独自抚养孙女的漫长岁月,感受奶奶紧握志愿者双手时,因“不用跑市区就能拍照片”而迸发的激动,志愿者们的心灵被深深撞击。离开时,奶奶拄拐含泪挥手的身影,成为志愿者们“三下乡”路上最难忘的剪影。一张小小的证件照,连接着服务与需求,这场 “零距离” 服务,用点滴关怀温暖着居民的心,让便民举措真正落到了实处。
图为志愿者为特殊家庭拍摄证件照
情景剧里讲政策 入户宣讲 “活” 起来
志愿者们通过通俗易懂的情景剧场《爷爷的“手机”飞走了》幽默的台词逗笑全场,同时也科普网络安全知识;一场 “送法下乡” 活动暖心开展,将法律知识与关怀送到群众家门口,围绕民法典热点条款,用通俗案例讲解婚姻家庭、财产继承等民生问题,现场发放手册供村民随时查阅。同时,“护蕾行动” 专题中,志愿者向家长普及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孩子识别危险信号。从法律咨询到安全指导,志愿者们用耐心服务架起连心桥,让群众在服务中倍感温暖,切实提升了大家的法治意识与安全感。
图为志愿者为村民普法
图为志愿者发放宣传手册
艺韵展演绽光芒 同心共筑成长梦
7月14日,实践队在司马冲社区以 “永远跟党走,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为主题的文艺汇演精彩上演。从活力舞蹈《奔跑的青春》开场,到深情诗朗诵《少年理想》,最后以大合唱《我和我的祖国》收尾,老人、志愿者、孩子同声歌唱,歌声里有对祖国的热爱,更有乡村与青春交融的温度。此次展演,是青春与艺术的交融,更是成长路上对梦想与家国情怀的生动诠释,激励着大家以艺为翼,共筑美好未来。
图为文艺汇演合影
7 月 14 日,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实践队在司马冲社区为期8天的暑期 “三下乡” 社会实践活动画上圆满句号。惠及中小学生两百余名、村民600余名。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将持续深耕,把 “三下乡” 打造成 “为民办实事” 特色品牌,以人才培养为基、教育帮扶为翼,让青年力量深度融入乡村振兴大局,用青春实干书写校地协同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英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