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18 日上午,山西省长治市潞城区潞城中学校园内的一堂特殊 "思政课" 正在上演。非物质文化遗产 "金伏牛" 布艺走进课堂,以指尖艺术为载体,将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让同学们在穿针引线间体悟文化根脉,在匠心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
"非遗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民族精神的延续。" “金伏牛布艺”第四代传承人马改连老师展示的布老虎,在同学们眼中不仅是精美的手工艺品,更成为理解 "文化自信" 的生动教材。课堂上,马老师从金伏牛承载的乡土记忆讲起,将民俗故事与家国情怀相勾连:"老一辈用针线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今这门手艺里,藏着的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密码。" 这场讲解打破了传统思政课的讲授模式,让文化认同在具象化的技艺中自然生长。
▲图为金伏牛第四代传承人马改连老师介绍制作流程
当课堂变身 "手工工坊",实践育人的思政内涵愈发凸显。马老师示范 "捏线打结" 时特意强调:"这力道就像做人,松了会散,紧了易断,要的是踏实稳重。" 同学们围坐学习的场景,恰似一堂生动的 "工匠精神" 培养课 —— 穿针时的专注、缝合时的耐心、修改时的坚韧,都是对 "精益求精"" 持之以恒 "等品质的鲜活诠释。马老师穿梭指导时那句" 不怕你不会,就怕你不干 ",更成为激励学生勇于实践、敢于担当的精神动员。
▲图为马改连老师亲手教授同学们制作布老虎
随着一只只憨态可掬的小布老虎逐渐成型,思政教育的成效也在指尖绽放。有同学举着刚缝好的布老虎耳朵轻声感叹:"原来奶奶纳鞋底的功夫里,还有这么深的讲究。" 这种从 "技艺体验" 到 "情感共鸣" 的转变,正是非遗思政课的独特魅力。布料的温度、针脚的力度、造型的巧思,让抽象的 "文化传承" 变得可触可感,让 "爱家乡、爱民族" 的情愫在实践中自然萌发。
▲图为潞城中学学生们与自己亲手制作的布老虎合影
“把非遗技艺转化为思政课的活教材,就是要让年轻一代在触摸传统中筑牢精神根基。”初识象牙塔实践队队长杨博讲道。
“这样的教学方式也与我们实践队今年的教研主题相关,即:将非遗融入大思政课课堂,探析非遗与大思政课结合的新形式新方法,把大思政课带出课本,带入课堂,让同学们在动手实践、亲身体验的过程中感受非遗,提高自身的使命感,在思想上有力量。”初识象牙塔实践队教研组组长彭竹薇解释道。
▲图为潞城中学的同学们与马改连老师合影
金伏牛布艺进校园的活动,通过 "认知 — 体验 — 感悟" 的三阶教学,将技艺传承升华为文化自信教育,将手工实践转化为品格磨砺课堂。这种 "非遗 + 思政" 的创新模式,不仅让学生掌握了传统技艺,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守护文化根脉的种子,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鲜活实践样本。
撰文 | 李雅然 彭竹薇 邢文婷 段誉龙 杨博
图片 | 胡明朔 陈剑涵 郝翊然 邱赛西 柴睿 刘珂豪 邵钲淇
审核 | 张文卓 杨博 范芯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博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