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千年云锦承古艺匠心 聚青春力量扬文化新声
大学生云报 7月21日讯(通讯员 金晓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绵延千年的生动见证。为探寻中华传统工艺瑰宝,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江苏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织语传新,丝索译韵”中华文化传承团于2025年7月18日前往南京云锦博物馆,开展了一场“三下乡”文化传承实践活动。本次活动通过实地参观、技艺观摩、文化研讨等形式,让青年学子亲身感受云锦的魅力,深入了解这项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传统工艺。以下是江苏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织语传新,丝索译韵”中华文化传承团此次活动的详细报道。
【精心筹备:青春聚力传承千年织艺】
江苏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织语传新,丝索译韵”中华文化传承团在李子绯老师的带领下,由张偲琪、黄欣然、金晓彤、倪巧玲、刘昱彤等同学组成了一支充满活力的文化传承队伍。团队成员充分发挥各自专长,深入挖掘云锦文化内涵,力求以当代青年的视角诠释这项千年非遗技艺的永恒魅力。
在紧锣密鼓的筹备阶段,团队成员各司其职,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前期工作。张偲琪同学作为团队负责人,与南京云锦博物馆沟通协调,精心规划参观路线,落实讲解安排,确保实践活动顺利开展;金晓彤和倪巧玲同学搜集资料,查阅专著和报刊,为新闻稿撰写工作工作积累了大量珍贵素材;黄欣然和刘昱彤同学则研习专业摄影技巧,调试设备参数,力求用最生动的影像语言记录云锦的华美风采。团队成员们以精益求精的态度,为这场文化传承之旅做好了充分准备。
【实地探访:沉浸式感受云锦之美】
- 1. 云锦历史展区:穿越时空的华美篇章
2025年7月18日下午14:00,江苏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织语传新,丝索译韵”中华文化传承团准时抵达南京云锦博物馆。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团队进行了参观学习。博物馆一层是云锦文化创意产品系列展示厅及云锦展演大厅;二层是云锦大花楼木织机操作展示及历代丝绸文物复制精品和各类云锦匹料展示。
走进南京云锦博物馆历史展区,一部用金丝银线织就的文明史诗在江苏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子面前徐徐展开。“南京云锦始于东晋,兴于元,盛于明清,因其灿若云霞的华美色泽而得名。”讲解员介绍道。展区内,从东晋的简单纹样到明清的繁复图案,历代云锦珍品串联起一部生动的纺织艺术发展史。
图1为讲解员向同学们介绍云锦的基本信息。刘昱彤 供图
“云锦不仅是华美的织物,更是重要的文化使者。”讲解员说道,“通过古代丝绸之路,云锦远销西域乃至欧洲,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载体。”团队成员们驻足在一幅唐代联珠纹锦前,感受着千年前的文化交融印记。
回望云锦1600多年的发展历程,团队成员们深深折服于这项传统工艺所承载的文化厚度。金晓彤同学在参观笔记中写道:“云锦是昂贵的锦,稀有的用料造就寸锦寸金的价值;云锦是神奇的锦,其精妙工艺至今无法被机器完全替代;云锦更是文学的锦,若没有南京云锦就没有江宁织造,便难有曹雪芹与《红楼梦》的传世巨著。”
2. 织造技艺展区:匠心织就千年华章
步入织造技艺展区,五台气势恢宏的“斜身式大花楼提花织机”赫然矗立,每台机长5.6米、宽1.4米、高4米的庞大体量无声诉说着这项传统工艺的厚重历史。这些沿用明代丝织工艺技术的木织机,正由非遗传承人现场演示操作,让团队成员得以近距离感受这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妙所在。
图2为手艺人制作云锦特写。刘昱彤 供图
织机上方,“拽花工”端坐花楼架木,全神贯注地提起编有各种图形纹样的花本线;下方“织手”则根据提起的花纹经线,以娴熟的手法进行挖花盘织、妆金敷彩。两位匠人配合默契,一上一下间,金丝银线在织机上渐次成型。五台织机同时运作的场景蔚为壮观,机杼声此起彼伏,仿佛穿越时空的乐章。
图3为漳绒织机模型。刘昱彤 供图
“由于织造工艺极其复杂,两位师傅通力合作,一天也仅能织出5到6厘米的云锦。”讲解员解释道,其话语让大家无不惊叹。团队成员凝视着匠人们专注的神情和灵巧的双手,真切体会到“寸锦寸金”的深刻含义——这不仅是对云锦价值的形容,更是对匠人们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精神的最好诠释。在这个机械化生产的时代,工匠们依然坚守着最传统的工艺,用双手编织着千年的文化记忆,这份执着令在场的每一位同学肃然起敬。
图4为团队成员观看手艺人制作云锦。刘昱彤 供图
3. 历史文物展区与现代创新展区:云锦文化的时空穿越
在南京云锦博物馆的历史文物展区,江苏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织语传新,丝索译韵”中华文化传承团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同学们首先被金代“绿地八则织金多彩夔龙锦”所吸引,这件展品以繁复的夔龙纹样和精湛的织金工艺,生动展现了十二世纪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文化的艺术交融。移步至明代展区,“黄串枝葫芦纹地织金妆花云肩通袖龙潤缎袍料”以其华贵的金色调与精致的龙纹图案,完美诠释了明代宫廷服饰的规制与审美。清代文官补系列展品则以不同品级官员补子上栩栩如生的禽鸟纹样,让这一传统文化符号变得鲜活起来。而最令人惊叹的莫过于马王堆汉墓“素纱禅衣”复制品,讲解员介绍这件仅重49克的衣物代表了汉代纺织工艺的巅峰水平,其轻薄程度即使现代工艺也难以完全复刻。
图5为讲解员向团队成员讲解文物背景故事。刘昱彤 供图
随后,同学们来到一楼的现代创新展区。在这里,传统与时尚的碰撞令人耳目一新。云锦元素被巧妙地融入各类生活用品:典雅的真丝丝巾、精致的刺绣胸针、时尚的手拿包,每一件都散发着传统工艺的现代魅力。其中,讲解员着重介绍了一件蝴蝶刺绣胸针。这是由年轻传承人采用传统云锦工艺制作,再经现代设计改良而制成。“这只小小的蝴蝶胸针,翅膀上的每一道纹路都延续着古老的织造技艺,”黄欣然同学感叹道,“它让我们看到非遗文化在当代生活中焕发的新生机。”
从庄严的古代宫廷服饰到时尚的现代生活用品,云锦完成了从博物馆展柜到日常生活的华丽转身。这种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的完美融合,不仅为非遗保护提供了新思路,也让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真正的文化传承,既要守住传统的根脉,更要绽放时代的新芽。正如李子绯老师总结道:“云锦的创新发展之路告诉我们,传统文化不是静止的标本,而是流动的智慧,需要每一代人都为之注入新的活力。”
图6为团队主要成员合影。刘昱彤 供图
【结语】7月18日下午15:30,在南京云锦博物馆,江苏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织语传新,丝索译韵"文化传承团的实践活动圆满结束。此次活动让青年学子们近距离领略了云锦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深刻感受到中华传统工艺的博大精深。活动的顺利开展,得益于南京云锦博物馆的专业讲解与大力支持,以及江苏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生会的精心组织。该文化传承团将持续致力于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助力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展望未来,团队计划开展更多传统文化实践活动,探索非遗文化传播的新形式,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江苏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织语传新,丝索译韵”中华文化传承团坚信,在青年一代中播下的文化种子,必将生根发芽,让千年非遗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撰文 | 金晓彤
图片 | 刘昱彤
审核 | 李子绯 张偲琪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金晓彤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