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无我茶社实践团赴浦城县开展茶瓷非遗技艺观摩学习实践

发布时间:2025-07-24 02:0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廖寒飞   阅读 6.5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24日讯(通讯员 廖寒飞)为响应二十大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伟大号召,2025年6月25日至6月28日,浙江大学无我茶社“溯非遗茶脉,撷匠艺薪传”社会实践团队来到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深入当地茶厂、大口窑青白瓷瓷器厂,近距离感受非遗技艺的魅力,并对浦城县的非遗大师们访谈目前茶瓷相关产业的实际发展情况。

探秘茶厂工坊,体悟非遗匠心

2025年6月26日,实践团首站来到浦城县福邦茶叶加工厂,开启丹桂花茶制作技艺探寻之旅。进入茶厂后,实践团成员参观了茶叶制作的全流程及相关设备,系统了解了摇青桶、揉捻机、工业化萎凋等现代化制茶设备的使用原理。随后队员们沉浸式参与到制茶过程中,茶厂负责人兼技术顾问刘强老师,作为市级非遗 “丹桂花茶窨制技艺” 的代表性传承人,给予了细致的技术指导。通过观察现场演示与多次尝试,队员们完成了茶叶制作的首道工序 —— 摊放茶叶,并学会了快速摊放茶叶的“开筛”手法。制茶技艺和现代器械的结合,非遗文化和“暴力”美学的相辅相成,让生产的茶叶有产量、有质量、更有力量。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福邦茶厂所置第一代揉捻机。通讯员 刘旭栋 摄

漫步山间茶田,对话非遗大师

6月27日,实践团前往福邦茶厂的茶田进行实地考察。在科学化管理下,茶田中肉桂、水仙、奇兰等优良无性系品种茶树井然有序。在与刘强老师对话过程中了解到,浦城县的成品茶虽然没有武夷山的茶叶出名,但是浦城是武夷山茶叶原料供应商之一,品牌效应会导致的茶叶溢价从而使普通人喝到好茶的门槛变高,这也是茶文化传播受阻的重要原因。只有更多人的识茶、懂茶,才能保持茶市场良好的生态环境,让坏茶卖不出,好茶不蒙尘。实践队员兼无我茶社负责人表示无我茶社始终致力于茶文化的推广,社团将优化社团精品课程,努力将茶学基础知识普及给更多的人,并且呼吁更多的人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传承中来。

图为实践队员在茶山上仔细观察茶叶 。通讯员 刘旭栋 摄

走进古瓷新境,感知器韵新生

6月28日,实践团第三站来到大口窑青白瓷厂,探索浦城另一项重要非遗 —— 青白瓷制作技艺。进入瓷器展示室里,各种成品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经典的铃铛杯曲线优美,斗笠杯带着宋元时期的雅致韵味,旁边还有一些棱角分明的新式茶器,是制作团队将现代审美融入传统器型的尝试。接下来市级青白瓷制作技艺传承人翁武跃老师带领队员观摩学习拉坯、烧制等工序。直播室内制作团队对着旋转的陶轮直播拉坯过程,指尖操作间,泥坯从杂乱变得圆润,网友通过镜头实时看到泥土 “变身” 的奇妙过程,让非遗技艺借助网络走向更多人。翁老师表示,电炉虽能精准控制温度、提高出窑效率,却少了柴窑的独特风骨,所以即便耗时费力,他们仍坚持用柴窑烧制,让千年窑火的余温一直留在瓷坯上。队员们认为“非遗+直播”的方式是活态非遗的生动实践,也希望社团能够通过类似的方式让更多人爱上茶文化,了解非遗文化。

图为实践队与刘强老师、翁武跃老师在瓷厂合影。通讯员 郭昊蔚 摄

此次浦城之行,实践团不仅直观感受到了茶与瓷的非遗魅力,还看到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活力。浦城以茶为纽带,将历史、自然和创新结合在一起,为非遗传承提供了切实范例。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廖寒飞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21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