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4日讯(通讯员 陈向炜)为打破乡村教育资源壁垒,让乡镇孩子接触有关前沿科技的知识,2025年7月16日,肇庆学院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学院“科技赋能乡土,青春焕新传承”暑期社会实践团奔赴肇庆市鼎湖区永安镇江溪村开展以“科技赋能乡村教育”为主题的科技教育系列活动。通过AI科普课堂、安全手环DIY、未来之信等丰富形式,为当地孩子打开科技之窗。
科技猜谜互动,点燃课堂活力
清晨的阳光洒在鼎湖区永安镇的稻田上,暑气尚未完全消散,实践团的成员们已带着教具来到当地学校教室。“可以存很多歌曲,想听的时候戴上线就能听——打一科技产品!”随着实践团成员的提问,课堂瞬间热闹起来。孩子们高高举起小手,有的喊“MP3”,有的答 “耳机”,在欢笑声中,“科技猜谜”环节正式拉开活动序幕。
当被问到“长得像人不是人,能跳舞会说话,还能陪小朋友玩游戏”的AI产品时,一位男同学犹豫着说出“机器人”,在得到肯定答复并收到奖品后,他兴奋地和同桌分享:“就知道是机器人!我在电视上见过!”实践团成员们结合日常的谜题设计,既能让孩子们快速融入课堂,也为后续的AI科普埋下兴趣的种子。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孩子们进行科技猜谜
科技猜谜AI科普课堂,让科技触手可及在AI科普课堂上,实践团成员将复杂的AI原理转化为生动故事:“就像人类通过学习认识世界,AI也能通过‘看’很多图片、‘听’很多声音来学会本领。比如它看了成千上万只猫的照片,下次见到新的猫就认得出啦。”配合着手机里展示的AI绘画、语音助手等应用案例,原本抽象的科技概念变得可触可感。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课堂上给孩子们科普AI知识
“老师,AI能帮农民伯伯种地吗?”一位女同学举手提问。实践团成员用鼎湖当地的农业场景举例:“当然可以!现在有AI机器人能识别庄稼有没有生病,还能精准浇水施肥,以后说不定以后你们家乡的田里就会有这样的科技帮手呢。”这样的互动问答贯穿课堂,孩子们眼中的好奇与向往愈发明显。
安全手环DIY,科技守护记心间
在安全手环DIY环节,实践团成员分发了彩色绳线和小吊牌。“大家可以把DIY手环编成自己适合自己手腕的长度,在吊牌上写下安全小标语,戴上后既能提醒自己注意安全,也是个漂亮的装饰品。”实践团成员们穿梭在课桌间,手把手教孩子们编绳结。一位男同学在实践团成员帮助下完成手环后,认真地说:“这个手环是自己做的,我要戴着它,记住老师说的‘科技能守护安全’。”
▲图为实践团成员们教孩子们如何编织DIY手环
未来之信与心愿墙,承载科技向往
活动中,实践团特意设置“给自己的未来之信”环节。孩子们拿出画笔和信纸,有的写下“希望以后有AI书包,能提醒我带作业”,有的画出带着翅膀的机器人,还有的约定“以后要当科学家”。这些作品被整齐地放进标有“时光胶囊”的盒子里,由实践团保管。“等明年或许还能再来,到时候和大家一起打开这个盒子。”实践团成员的话让孩子们充满期待。
▲图为实践团成员帮助孩子们在心愿墙贴上自己的AI畅想
教室前方的心愿墙上,贴满了孩子们的“AI畅想”:“我想让AI教爷爷奶奶用智能手机”“希望AI能变出会讲故事的玩具”……这些稚嫩的字迹和图案,成了最生动的科技向往记录。实践团负责人表示:“我们不仅想让孩子们了解AI,更希望他们觉得科技和自己的生活有关,敢于去想象、去期待。”
科技种子落地生根,双向成长共绘未来
在课堂,看到乡镇孩子因AI科普睁大的好奇双眼,因安全手环DIY亮起的惊喜笑容,实践团成员们深知科技火种已播撒。与孩子互动时,他们的求知欲、纯粹的快乐,感染着实践团中的每一个人。从讲解到陪伴,他们学会以更接地气的方式沟通,收获了最质朴的信任与依赖。这场实践让实践团成员们走出书本,在乡土课堂里理解了 “科技赋能” 的真正含义 —— 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用真诚搭建桥梁。正如成员们在活动总结时说的:“我们带孩子们去看科技的样子,而他们让我们看到了教育本来的样子。”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向炜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