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胡杨精神,书写青春华章:“追寻青春记忆,共叙塔大故事”实践团队寻访校友话成长

发布时间:2025-07-24 00:41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刘春漳   阅读 85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为充分发挥优秀校友的引领作用,帮助在校大学生规划学业和职业发展,塔里木大学园艺与林学学院积极响应学校“万名师生下基层”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号召,组织开展“校友面对面”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队走访了多位扎根基层、服务新疆的优秀校友,通过面对面交流,将校友的成长经验和职场心得传递给在校学弟学妹,为大家的学业规划和职业选择提供有益借鉴。

(“追寻青春记忆,共叙塔大故事”团队合影)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自2025年7月5日至7月12日在新疆库尔勒市展开,园艺与林学学院组建了一支由师生组成的实践团队,深入基层一线走访校友。团队先后采访了园艺、林学、园林、经济管理等专业的优秀毕业生代表,涵盖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等不同领域。活动旨在通过校友访谈,了解校友毕业后的职业发展路径和人生感悟,提炼可借鉴的经验,帮助在校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

塔里木大学建校66年来,始终秉持“用胡杨精神育人,为兴疆固边服务”的宗旨,培养了大批扎根边疆的建设者。塔里木大学毕业生“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特质,反映了学校在服务边疆发展中的独特作用。

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与多位校友进行了深入交流,他们分享了各自的奋斗历程与人生智慧。


以下摘录部分校友的精彩发言:

孙鹏程(2020届农艺与种业专业毕业生,现就职于库尔勒上库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委会)

“毕业时许多同学在考研与考公之间徘徊,我最终选择考公主要看重职业的稳定性和服务地方发展的平台。”

他结合自身经历,鼓励大家尽早明确人生方向,根据兴趣和目标提前规划。

“农学专业培养的思维方式和技能在不同领域同样具有竞争力,大学所学的植物学、生态学知识在如今园区绿化规划和生态修复项目中偶尔还能派上用场。”

他提醒学弟学妹,如果有志于进入政府机关或国企,不妨关注目标地区近年的招考岗位要求,必要时通过选修第二学位、考取相关证书等方式拓宽专业口径,增加就业竞争力。

(采访校友针对在读生疑问重点方面进行解答)

“无论选择何种职业道路,持续学习和适应能力都是成长的关键。”

孙鹏程以自身经历说明,农学思维和知识在园区规划、生态环保工作中同样具有独特价值。


张瑾(园林专业首届毕业生,现任库尔勒市园林绿化事务中心副主任)

“我们是第一届园林专业,就像是‘试验田’,学的很杂,设计、施工、历史都有涉猎。”

她回忆起大学时光,坦言首届学生课程体系“广博”而非“精深”曾是挑战,但多年职业生涯回望,这种“什么都懂一点”的知识背景反而让她在统筹设计、施工、养护、病虫害防治的综合性项目时,具备更广阔的视野和系统性思维。

“不能闭门造车,理论必须走向实践。”

张瑾学姐反复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她结合工作案例指出,如果完全按照书本理论进行植物配置而忽视本地土壤盐碱度和气候条件,往往效果不佳。

(校友张瑾查看校友会纪念礼物,并表达感谢)

“一定要多去现场,用脚丈量土地,用眼观察生长,在反复的实践中才能真正理解理论,并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

她鼓励学弟学妹重视实践,将理论运用于实际。


牙合甫·阿力甫(林学专业毕业生,现就职于库尔勒市园林绿化事务中心技术科)

“大学期间修习的树木学、土壤学、气象学、植物保护、昆虫学等课程为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专业对口让工作得心应手,课堂知识能快速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他坦言日常工作繁忙,主要负责苗木验收与技术指导,但扎实的专业功底使他能够从容应对。谈及每年不同的病虫害防治挑战时,他特别强调“学弟学妹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拓展专业知识面。”

牙合甫建议在校生在大学期间打好专业基础,并通过实践不断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陈华锋(园艺专业毕业生,现担任库尔勒市园林绿化事务中心驻村书记)

“刚工作时就在黄山绿化项目中用到了大学所学的测量知识,后期植保等专业知识应用也较为频繁。”

陈华锋分享道,他从园林绿化项目技术岗转型为驻村书记,参与了荒山东山绿化、龙山绿化等生态项目,将大学所学测量、植物保护等知识应用于实践。他自学的CAD制图等技能更让他体会到“终身学习”的意义,

“很多工作中需要的知识在大学并未接触,必须通过自学来掌握。”

对于学弟学妹关注的发展方向,他和牙合甫观点不谋而合。

“优先考研提升学历,更高的学历能应对未来更多岗位的要求。”

同时他也认可考公的就业价值,提到南疆地区塔大学生在考公时具有一定优势,但竞争压力不小,他强调“明确目标并坚定执行”的重要性。

(实践团队与校友陈华峰合影留念)


周平(经济管理学院1995届校友,现任库尔勒市第十九中学校长)

“在校期间就应该培养综合素养,敢于发言,积极培养兴趣爱好,不断提升自己。大学的知识只是起点,真正的学问在图书馆深处,在实验室的反复尝试里,在与社会现实的碰撞中。”

周平学长结合自己从教师成长为校长的经历,强调学习要沉下心,在失败中汲取经验,更要端正态度。当被问及在校是否有必要参加学生会时,他肯定地说:“学生会真的能锻炼人。组织活动需要统筹资源、沟通协调,这些能力的培养为以后的工作埋下伏笔。大学就是个小社会,学生会就是其中的‘实习岗’。”

对于考公与考研的选择,他建议根据自身定位和家庭情况理性决定。

(采访过程中,校友周平结合自身经验真挚回答)

“不要盲目跟风,明确自己的需求最重要,在实际招聘中,学历或多或少仍有影响,要不断提升自己。”

最后,他寄语塔大学子:“塔大的学生很努力,虽然学校综合实力与名校相比稍弱一些,但塔大学子肯吃苦、不偷懒,塔大的建设一定会越来越好。”这番话让在场同学深受鼓舞。

为期7天的“校友面对面”实践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们顶着炎炎夏日的高温,奔走在各个采访地点间,深入村镇中,只为了获得最真实,最实用的学业,职场经验。团队通过与多位校友的深入交流,收集到了宝贵的校友成长案例,并将访谈内容整理成文,为在校学生提供了一份生动的学业与职业规划指南。团队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通过学院公众号、宣传展板等渠道把校友的经验心得分享给更多同学,让优秀校友的故事激励和帮助更多塔大学子明确方向、自信前行。

(校友邝新梅、周平与实践团队合影留念)

参与实践的同学们纷纷表示,听了学长学姐的讲述深受启发。园艺与林学学院2024级学生刘泊慰说:“校友们扎根边疆、服务基层的经历让我对未来的考研、就业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增强了我扎根边疆、建设家乡的信心和决心。”团队成员一致认为,这次“三下乡”不仅让大家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更从校友榜样身上汲取了精神力量,坚定了立志成才、奉献边疆的信念。

园艺与林学学院历来重视校友资源对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此次暑期实践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搭建起在校生与优秀校友沟通的桥梁。学院将以此为契机,持续开展校友引领计划,邀请更多各行各业的优秀校友回校交流,助力学生成长成才,为培养新时代“知农爱农”的应用型人才贡献力量。正如一位校友在访谈最后所言:

“是金子在哪都会发光,只要坚定走好每一步,终会收获属于自己的精彩。”

塔大学子将牢记校友的殷切寄语,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青春,用奋斗书写属于新时代胡杨青年的绚丽篇章。

撰文 | 张嫣 陶思言

图片 | 徐百强 李林娇

审核 | 刘春漳 王峙璎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春漳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